正文

《末代皇帝》(1)

電影狙擊歷史 作者:上林


第一個也是最后一個“洋帝師”

《末代皇帝》講述了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皇帝溥儀的一生。在他悲劇的六十一年人生中,從三歲登基成為皇帝到復辟登基再到成為日軍傀儡,從一個歷史戰(zhàn)犯到新中國一個普通的社會公民。整部影片采用了時空交錯的劇作結構,以溥儀在戰(zhàn)犯管理所交待問題的回憶為線索,見證了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北京政變、偽滿洲國、戰(zhàn)犯改造、“文革”等重大歷史事件,將人物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貝托魯奇在創(chuàng)作劇本時,參考了兩本書,一本是溥儀的《我的前半生》,還有一本是溥儀的英國老師莊士敦寫的《紫禁城的黃昏》。在電影中,莊士敦帶來了西方先進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幾乎是溥儀身邊唯一的光明,充當了溥儀精神上的父親。莊士敦也被溥儀稱為“靈魂的重要部分”。而莊士敦如何來到中國,電影并沒有提及。

莊士敦,1874年生于蘇格蘭首府愛丁堡,原名雷金納德·弗萊明·約翰斯頓,曾進入牛津大學學習,主修現(xiàn)代歷史、英國文學和法理學并獲學士學位。1898年,他被英政府派往香港,擔任港督的秘書,從此在中國一待就是30多年。1904年,莊士敦被殖民部派往威海衛(wèi),當上了英國駐該地區(qū)公署的行政長官。由于對東方文化有濃厚的興趣,且聰明好學,他的漢語水平提高很快。他為自己起了中國名字莊士敦,而且按照中國的傳統(tǒng),采用《論語》中“士志于道”這句話,給自己起了“志道”的雅號。

莊士敦特別不滿意基督教在華的傳教活動。1910年,他以“林紹陽”的筆名寫了一本書,公開譴責基督教會在中國的所作所為。人們很快就得知,這個“中國人林紹陽”就是莊士敦,英國宗教界對他進行猛烈的抨擊,稱其為“古怪的佛教徒”。英國殖民部也對他頗有微詞,認為他“頭腦不清醒”,1918年10月,莊士敦離開威海衛(wèi)赴上海旅行,一個改變他命運的機會隨之而來。

1918年,徐世昌因要出任民國大總統(tǒng),不能再為仍舊保留帝號的溥儀擔當老師。徐世昌等人幻想溥儀有朝一日能東山再起、重新執(zhí)政,決定為溥儀挑選一位教授歐洲憲政知識和英語的老師。

晚清遺老、李鴻章的兒子李經(jīng)邁在辛亥革命后曾經(jīng)到威海衛(wèi)避難,視莊士敦這位癡迷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洋儒生”為同道。莊士敦來到上海后,李經(jīng)邁立即與他商談出任帝師的事。莊士敦覺得這比威海衛(wèi)的“父母官”更有價值,便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邀請。于是,徐世昌出面與英國公使朱爾典進行交涉并獲得允許,由民國內務部和清室內務府與之訂立合同,正式聘請莊士敦為溥儀的英文老師,月薪加津貼每月700大洋。莊士敦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最后一個“洋帝師”。

1919年3月4日,莊士敦進入紫禁城,見到了已經(jīng)退位7年的溥儀。溥儀端坐在毓慶宮西廂書房的龍椅上,莊士敦朝他三鞠躬,并用流利的中國話恭請圣安。接著溥儀起身與他握手,莊士敦還以一個深鞠躬向后退出門外。然后,再度進門,溥儀已換了常服向莊士敦鞠躬拜師。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