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媽媽,我餓,餓……”這是另一所“人間地獄”里發(fā)出的一聲聲細弱的童聲。這童聲來自那座異常陰森的白公館。
媽媽沒有回答。媽媽看了一眼瘦得皮包骨的兩歲兒子沒有回答,只是把頭扭到了一邊,頓時媽媽的眼淚像斷線的珠子……
“爸爸,我餓,餓!”童聲轉向一旁的父親。父親輕輕地抱住兒子,將其裹在懷里,輕輕地安慰道:“好兒子不叫,等天亮后爸爸一定給你弄點吃的呵!現(xiàn)在你睡,睡了就不餓。”
“可我睡了會更餓的。”兒子很不情愿地躺下,嘴里嘀咕著。
“哇!哇——!”突然,另一個嬰兒在媽媽和爸爸中間大哭起來。
“不許出聲!”鐵窗口,特務的手電光射進樓下的那間孩子哭叫的囚室內。
“你沒看是孩子餓了才哭的嘛!”爸爸和媽媽一邊護著孩子,一邊生氣地回敬特務。
“等明天會有‘好吃的’給他們的!快睡覺,不許出聲了!”特務兇狠地說著。
“聽見了吧,明天爸爸媽媽一定會弄點好吃的給你們的。好,現(xiàn)在兒子們都睡吧,睡到明天天亮……”父親抱起才八九個月的小兒子,嘴里輕聲哼著:“寶貝,寶貝——你爸爸媽媽在天亮后一定給你們弄到好吃的……”
父親唱著自編的搖籃曲,哄著兒子進入睡夢。而一旁躺著的媽媽則不停地顫抖著低聲抽泣……
這是白公館里一對特殊的患難夫婦,這是一個特殊的獄中患難家庭。
王振華和黎潔霜的大兒子,叫王小華,兩歲。小兒子才幾個月,叫王幼華。年輕的夫婦倆都不是重慶本地人。丈夫王振華,又名王樹本,1909年生,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錦繡河山淪陷于日寇之手。當時正在北京大學經(jīng)濟系讀書的王振華,立即投入了東北流亡學生的救國運動之中。王振華串聯(lián)一批學生到南京請愿,結果被北大開除學籍。此后熱血青年王振華轉到上海,繼續(xù)從事宣傳抗日救國的活動,后因觸怒了當局,遭到國民政府逮捕,關押了兩年多。“七七事變”后,國共兩黨促成的全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形成,王振華被釋放出獄,赴香港短期停留并繼續(xù)從事抗日活動,撰寫了《滬港兩地組織的爭論》等文章。這時候,他與留港尋求抗日救國途徑的廣西蒼梧籍女青年黎潔霜結識,兩人相互傾慕,遂為知音。不久,這對戀人一同來到廣西梧州,小住一段時間。隨后王振華應重慶《新蜀報》的邀請,只身前往重慶當記者。后王振華又與幾位青年知音創(chuàng)辦了進步報刊——《工人呼聲》,并公開在一些學校和工廠中散發(fā),鼓動工人罷工。這一系列舉措引起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強烈不滿。1940年5月,王振華再次被國民政府逮捕入獄。經(jīng)過嚴酷審訊,認定他為重犯,關進白公館監(jiān)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