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后105天為寒食,先寒食,后清明。寒食有凄風苦雨,以斷火、冷灶營造氛圍。紀念介子推說出現(xiàn)后,清明就走向了“斷腸”、“慰祖”的方向。其實《左傳》與《史記》中都無有關介子推的記載。早時民俗中的斷火三日,其實是為清灶,以新火換舊火。三天不用火,稱“冷節(jié)”,只吃冷食,以清腸胃。
寒食禁火,本因龍忌。辰為龍,東方蒼龍七星中,為心宿。心宿現(xiàn)東方,稱“出火”,因“出火”,抑火盛才要禁火,與介子推本無關。最早《左傳》中有關介子推的記載,根本沒有燒山與抱木而死的內(nèi)容,這說法的發(fā)明人是莊子,莊子是最偉大的文學家,他杜撰了這感人故事,后人再用于寒食,賦予了道德含義。
《寒食帖》
蘇東坡的《寒食帖》作于因反王安石新法,出獄被貶謫黃州三年后,很悲愴:“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云里??这抑蠛?,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鳥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p>
掃墓
掃墓始于后漢建武十年(公元34年),由光武帝劉秀倡始,至今近兩千年。最早,古人一直是“墓藏廟祭”,死后自然地歸于黃土,藏而不封不樹,只在宗廟留一個牌位以供祭祀。到秦始皇起才在墓側加蓋陵寢,漢代承襲之。而皇帝真正下詔掃墓,則已是開元二十二年(734),唐玄宗詔令,寒食上墓,隨以為俗。
游魂之節(jié)
清明是游魂的節(jié)日。顧炎武論游魂說,精氣變成物,是從無變成有;游魂則是從有變成無,骨肉融于土,游魂就飛揚于上。他引北宋張載的說法說,鬼是“歸”。張載說,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為萬物,萬物又不能不散為太虛。所謂生死,不過聚散所需,有形為無形所塑,最終須歸為無形,這就是鬼魂之“歸”。
春泄
一年四季,其實僅陽春三月與仲秋八月兩月的好日子,而因春感情與遇秋成恨,自然又不在一個境界。按照李漁的說法,四季是以三候之蓄,來暢泄于一春;一春之中,又以兩月的鋪陳,來博此一月的泄盡無遺,以致所有鮮花競放,瞬間便紅芳相亂,落紅遍地。所以,良辰美景無多,珍惜春光吧。
出火
農(nóng)歷陽春三月,陽氣泄而稱“出火”,百花因此才招搖爭艷,李漁由此才說,此月天地大交歡,在姹紅嫣紫中,人滿體皆春,不鬧也難?!靶衼泶荷钟辍?,春雨乃天地人肆樂之媒介。從這月起,“日下胭脂雨上鮮”,會有彩虹了。虹霓,雄為虹,雌為霓,古人說,虹為攻,是純陽以色鮮攻陰的強求之氣。
減甘增辛
三月為蠶月,末春,卦值夬,陽決陰,決而能和。
孫思邈說,此月“腎氣以息,心氣漸臨,木氣正旺,宜減甘增辛,補精益氣,慎避西風,宜懶散形骸,便宜安泰,以順天時?!?/p>
三月生氣在寅,臥養(yǎng)宜向東北方。
初三日?上巳節(jié)
農(nóng)歷三月三,上巳節(jié)。上巳修禊(x#),本是春秋兩季祓(f%)除不祥的祭禮。上巳本應是正月第一個巳日,陽生于子,終于巳,巳是定生,祓為除兇。為何從正月移至陽春三月?一則正月冰封,太冷;二則天地人,三成萬物,三是成數(shù),于是才改選三月上旬第一個巳日為上巳,魏才確定三月三為上巳節(jié)。
自己的“己”與上巳的“巳”,分別是天干第六位與地支第六位,都居中。它們之間的關系有意思。古人說,“己”是為藏身彎曲其形,像人腹;“巳”則像腹中未成形胎兒,它對應十二生肖中驚恐不已的蛇。為何要曲身呢?因為過中,至“庚”“午”就變,所以,自己這一生,才永遠處于應變的忐忑不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