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封建時(shí)代的道德,是近于貴族的;郡縣時(shí)代的道德,是近于平民的。這是比較而說的?!洞髮W(xué)》有“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一語,《傳》第九章里有“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一語,這明是封建時(shí)代的道德。我們且看唐太宗的歷史,他的治國,成績卻不壞,世稱“貞觀之治”,但他的家庭,卻糟極了,殺兄,納弟媳。這豈不是把《大學(xué)》的話根本打破嗎?要知古代的家和后世的家大不相同。古代的家,并不只包含父子夫妻兄弟……這等人,差不多和小國一樣,所以孟子說“千乘之家”、“百乘之家”。在那種制度之下,《大學(xué)》里的話自然不錯(cuò),那不能治理一縣的人,自然不能治理一省了。
第二,古代對于保家的人,不管他是否尸位素餐,都很恭維。史家論事,對于那人因?yàn)榉甘露鴾缂遥粏査龅氖欠裾?dāng),都沒有一句褒獎(jiǎng)?!蹲髠鳌防镆咽侨绱耍髞怼妒贰?、《漢》也是如此。晁錯(cuò)創(chuàng)議滅七國,對于漢確是盡忠,但因此夷三族,就使史家對他生怪了。大概古代愛家和現(xiàn)代愛國的概念一樣,那亡家也和亡國一樣,所以保家是大家同情的。這種觀念,到漢末已稍稍衰落,六朝又復(fù)盛了。
第三,貴族制度和現(xiàn)在土司差不多,只比較的文明一些。凡在王家的人,和王本身一樣看待。他的兄弟在王去位的時(shí)候都有承襲的權(quán)利。我們看《尚書》到周公代成王攝政,覺得很可怪。他在攝政時(shí)代,也儼然稱王。在《康誥》里有“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的話,這王明是指周公。后來成王年長親政,他又可以把王號取消?!洞呵铩酚涬[公、桓公的事,也是如此。這種攝政可稱王,退位可取消的情形,到后世便不行。后世原也有兄代弟位的,如明英宗被擄、景泰帝代行政事等。但代權(quán)幾年,卻不許稱王;既稱王,卻不許取消的。宋人解釋《尚書》,對于這些沒有注意到,所以強(qiáng)為解釋,反而愈釋愈使人不能解了。
第四,古代大夫的家臣,和天子的諸侯一樣,凡是家臣對于主人有絕對服從的義務(wù)。這種制度,西漢已是衰落一些,東漢又復(fù)興盛起來。功曹、別駕都是州郡的屬官。這種屬官,既要奔喪,還要服喪三年,儼有君臣之分。三國時(shí)代的曹操、劉備、孫權(quán),他們雖未稱王,但他屬下的官對于他都是皇帝一般看待的。
第五,丁憂去官一件事在漢末很通行,非但是父母三年之喪要丁憂,就是兄弟姊妹期功服之喪也要丁憂。陶淵明詩有說及奔妹喪的,潘安仁《悼亡詩》也有說及奔喪的,可見丁憂的風(fēng)在那時(shí)很盛。唐時(shí)此風(fēng)漸息,到明代把他定在律令,除了父母喪不必去官。
總之,道德本無所謂是非,在那種環(huán)境里產(chǎn)生適應(yīng)的道德,在那時(shí)如此便夠了。我們既不可以古論今,也不可以今論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