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化”和“文化觀念”(2)

中西文化觀念比較 作者:魏光奇


把“文化”看作是一個和“自然”相對的概念,根據是什么呢?有兩方面的根據。第一是語源學上的根據,也就是從語言文字起源的角度來看它的根據。我們可以從漢語和西文兩個方面來講這個事情。先看漢語。大家公認,中國古代各種文獻當中最早使用“文化”這個詞,是漢代的一個學者,叫劉向,他也是個官員。劉向有個集子叫《說苑》,其中有一篇叫《指武》。在這篇文章當中,他講到了“文化”。他說:“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狈彩怯梦淞Φ臅r候,是因為“不服”,就是我用“文德”來治理你,你不服,然后我才使用武力。他說,“文化不改,然后加誅”,經“文化”之后他不改,然后才動武、誅伐。這里他說的“文化”是什么意思呢?和我們現在講的文化好像不太一樣。我們現在講的文化是個名詞,我們指有些東西是文化,比如說教育是文化,藝術是文化,我們國家有文化部,文化部管著很多的事情,包括醫(yī)療、衛(wèi)生、體育,我們都叫它文化。而劉向在這里說的“文化”,是“以文教化”,是個動詞,意思是通過“文德”的手段來實行教化??梢姡@里邊隱含著一種與“自然”相對的含義,就是要改變,要加工,不能聽其自然?!拔摹边@個字在古代漢語中,原義是紋理錯畫,就是在一個事物上刻劃花紋,刻劃紋理。我們到現在,有時候也還在這個意義上使用這個詞,比如說我們現在有一種社會現象——紋身,就是在身上畫花紋,畫圖案。人的身體是個樸質的東西,自然生成的東西,在上面畫一些東西,對它進行加工,叫作“文”。可見,“文”這個字,在古代漢語當中,從一開始就有人為修飾、人為加工這樣一個意思。后來從這個意思上引申出來的所有的和“文”字有關的詞匯,我們去體會,都有這層含義,就是加工,對自然的東西進行加工,比如說文字、文章、文采、文華等等,都有人為加工的含義。那么這個“文”字,在中國的語言系統中,和它對應的字是什么呢?就是“質”,文是加工,質是原始,是沒有經過加工的原始的東西,我們叫樸質。比如大家都知道一個成語,叫“文質彬彬”,它講到“文”和“質”,“彬彬”就是“配合得很好”的意思。“文質彬彬”這個成語出自《論語》,是孔子說的話??鬃诱f“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一個人,如果你樸質的這一面勝過修飾的這一面,那么這就是“野人”,在當時就是指下層人民。反之,一個人如果他過于注重修飾,掩蓋了他樸質的這一面,孔子說,那他就是史官。史官在古代是個很鄭重的職位,他的服裝、言談、舉止,都是很鄭重的??鬃诱J為這兩者都不理想。理想的人是什么樣呢?孔子說,“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文”和“質”配合得很好,這才是君子。通過這個話,我們可以體會,“文”這個詞是與“質”相對的一個概念,是與樸質相對的一個概念。我們再看西學,看西文。在西文當中,“文化”這個詞,也是與自然相對應的一個概念。英文中“文化”這個詞為culture;英文還有一個詞,nature,就是“自然”。它們的詞尾都一樣。西文中這個culture,是從拉丁文來的。拉丁文有一個詞,叫cultus,它的原意是什么呢?是耕種。土地是自然的東西,我們如果采集野果子,那就不是加工;但耕種是加工,是對土地的一種人為加工。可見“文化”這個詞,在西文中原本也是加工的意思,對于一個自然的東西進行加工。culture這個詞后來被引申,引申成什么呢?包括栽培、養(yǎng)殖、教養(yǎng)、修養(yǎng)等等,引申到了經濟領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