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萬千綠枝一梢紅(9)

大同風(fēng) 作者:聶還貴


作為中華民族古老圖騰之一的龍,是民族理想的化身,民間吉祥愿望的寄托,《易經(jīng)》首卦“乾”有“見龍在田”、“飛龍在天”之語。談及龍,從湘西《邊城》走來的沈從文,饒有興致地插話道: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東曲阜孔子廟大成殿那幾根盤云龍石柱,天安門前石華表的云龍,即從它脫胎而出,神情可不一樣……而宋徽宗趙佶所繪《雪江歸棹圖》前邊那片包首刻絲龍,配色鮮明,造型美麗,可說是宋代龍形中一件珍品。

以龍塑壁,塑壁雕龍,從皇宮到民宅,不為罕見。而大同龍壁類型繁多,雕藝精工,一龍壁,三龍壁,五龍壁……素有“龍壁之鄉(xiāng)”美稱。一座九龍壁,從雕塑時間、體量,到造型藝術(shù),在中國無愧首屈一指。龍影映入壁前水池,陽光流照,池內(nèi)活似有真龍嬉鬧。而水光反射到龍壁,九條彩龍鱗閃甲耀,翼翼飛動。

關(guān)帝廟,或稱大廟,系晉北武廟最大者也。廟內(nèi)南北中軸線貫通,依次排列山門、過殿、武圣殿、春秋樓;兩側(cè)為配殿。主次分明,錯落相間。廟內(nèi)西有跨院一分為二,乃結(jié)義園與邀月園。

大同博物館館藏文物奇珍異寶,驚駭人神,常常令游客忘情而發(fā)出尖叫。其中多為大同出土的北方少數(shù)民族歷史文化遺珍,如達(dá)官豪門司馬金龍夫婦墓、宋紹祖墓和北魏墓群,每一座都可冠以“地下藝術(shù)博物館”之稱。

北魏石棺雕飾華麗精微,托舉力士質(zhì)樸雄健,壁畫色彩新艷如初,彩繪陶女侍俑妙態(tài)多姿。特別是陶俑儀仗方陣隊伍氣勢浩蕩,兵馬、侍衛(wèi)、隨從次第列陣展開;不同民族的士兵形象,服飾有別,表情生動;六輛陶車款型各異,車輪滾滾,征途漫漫。

更有一組彩繪雜技俑,正在表演高空桿技:表演者將一根高桿立于眉心處,一手叉腰,一手護(hù)于額頭,面露微笑,神色從容;高桿之上有二人飛雁展翅,凌空翔舞;地面圍觀人群與奏樂助興者,高鼻深目,長袍高靴,一派胡人北相,叫人聯(lián)想到云岡西部窟群里雜技雕刻圖像。

誰在發(fā)出驚訝之聲?一件元代蒙古人鏤空廣寒宮青釉瓷枕,別是一番藝術(shù)情調(diào):瓷枕四面各雕有一個故事,陰暗對比與陰影流射的鏤空效果,使故事化入詩的意境。故事中的人物情態(tài)可掬,若言似語;一條小船槳聲燈影,悠悠而蕩;水中波光,天上月色,古也今也,夢耶幻耶……

五胡亂華戲曲合帷,南北朝大劇幕啟?!叭桨肼淝嗵焱?,二水中分白鷺洲”?!按荷郑謮m土,一分流水”。南北朝對峙格局,是中國五千年文明長河奔流飛濺的一朵奇美浪花,是中國歷史宮殿的一閣奇特結(jié)構(gòu),是一首韻味別致的中華詩詞,其特殊意味在于南北兩個王朝血統(tǒng)色彩的差異:一個是以北朝先都北魏平城(今大同)為象征的北方少數(shù)民族面孔;一個是南朝之都建康(今南京)為代表的大漢民族容貌。

千秋一鏡胡漢月,萬古九重大同天。北魏之后,契丹、女真等少數(shù)民族在平城不斷譜創(chuàng)出驚世駭俗的文化與文明。大同,這座千年古都,以其殊異鮮明的聲音,在中國大地上吟誦放歌——風(fēng)景這邊獨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