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紫塞雁門云中開(7)

大同風 作者:聶還貴


頗具獨特意味的是,大同境內(nèi)龍蛇般穿越的外長城,以一條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畫出中國半濕潤半干旱地區(qū)及農(nóng)牧兩大文明的分野——中國農(nóng)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生產(chǎn)生活于此天然分界。

明洪武五年(1372年),受命征虜大將軍的徐達,率師北伐,征討北元(元順帝由元大都退往蒙古草原,仍以大元皇帝自居,時稱北元),安營扎寨大同府。大同煌煌名氣與眼前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的景象,在徐達心中反差激起一種神圣使命與責任。他徒步繞大同城走了一圈,又登上城南一壁墻垣,四顧半晌……

月亮升起來了,靜靜地照在大地上,所有日光下的喧囂都像一場夢飄散而去。樹木不再搖曳,花朵睡得香沉,一窗窗的燈火閉上了眼睛,連狗的叫聲也同古典打更聲一樣,好像都沉沒在了唐詩宋詞的韻轍里。只有月亮在天上走著,神態(tài)安詳,閑身靜影,仿佛世間壓根就沒有發(fā)生過什么。

是的,世界從來不乏這樣的寧靜,仿佛壓根就沒有發(fā)生過什么。寧靜,是一縷美麗月光,靈巧穿過私密鎖鑰,熒熒然照亮人性的臥室與抽屜。

回到營帳的徐達,無意賞觀朗月靜夜,他需要寧靜,他就是一片寧靜——披衣伏案,勾畫一幅修筑大同古城的草圖。

大漠孤煙直,塞上旭日紅。天亮了,徐達手搭涼棚,望了一眼東升的太陽。塞上端的是高天流云,一望無際。陽光如此干爽純粹,晶然明燦。你來回走動,嘩嘩啦啦,仿佛就碰出了金屬的響聲。

徐達忽然想到了濕漉漉的江南,想到了江南的綿綿梅雨——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想到《大霧垂江賦》里“訝長空之一色,忽大霧之四屯”的句子。

說不清為什么,徐達竟獨自笑了起來。徐達的笑聲,也像塞上的陽光,洪亮、蓬勃、燦若金石。

《明太祖實錄》:洪武五年(1372年)十二月,“筑大同城?!薄蹲x史方輿紀要》:大同府城,“洪武五年大將軍徐達因土城增筑。萬歷八年增修,周十三里有奇?!泵髡隆洞笸尽罚捍笸?,洪武五年,大將徐達,因舊土城南之半增筑。門四:東曰和陽,南曰永泰,西曰清遠,北曰武定。上各建樓,角樓四座,敵臺樓五十四座,窩鋪九十六座……——依唐、遼、金、元舊土城,從城墻南面截起,將原來長方形的大同城,裁成面積3.28平方公里的正方形。地方官員上陣,軍隊百姓聯(lián)動?;蛟銎渑f制,或破土新筑,官署、知府、民居院落營造一時。

徐達(1332—1385年),明朝開國軍事統(tǒng)帥。其以智勇之資,負柱石之任,櫛風沐雨,功爵苦辛?!跋碇性藦痛蠖迹ń癖本?;“聲威所震,直達塞外”。完成了推翻元朝、統(tǒng)一北方的重任,為明王朝開創(chuàng)宏基偉業(yè)立下蓋世功勛。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授之以太傅、中書右丞相,后封魏國公。

徐達統(tǒng)兵克營出奇制勝,筑關(guān)修城若有天賦,明代北京城版本,即為徐達所創(chuàng)意構(gòu)圖。

傳說在黃帝時代,黃帝部落就在涿鹿建立了都邑,黃帝的第三代繼承者顓頊曾到“幽陵”祭祀。“幽陵”即幽州,乃北京城最早稱謂。

公元938年,遼太宗升幽州為南京,為四個陪都之一,奠定了其成為國都之基礎(chǔ)。公元1234年,忽必烈一把大火燒滅了金王朝,在幽州破土興建中都城;公元1272年,忽必烈改中都為大都。

公元1368年,徐達奉朱元璋之命,率軍攻克元大都,“滿城盡帶黃金甲”,元大都遂改名為北平府。隨即,徐達揭開修城復都的宏大篇章。公元1403年,燕王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奪取帝位,改年號永樂,稱北平為北京;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下詔建北京宮殿,再度大修城垣;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由南京遷都北京。清朝皇都北京二百多年,明代京城原貌依舊,未作大舉改動。

北京以京都之尊,輝耀元、明、清三代千百年,其建筑風格以一條中軸線最為昭著。此中軸線將外城、內(nèi)城、皇城和紫禁城,珍珠般穿連成串。紫禁城即宮城,所謂皇宮,其名取自“紫微”星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