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的延安,中國的革命圣地,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愛國青年,這些激情澎湃的年輕人群聚在一起,幾乎每天晚上都舉行聯歡晚會。31歲的阿甲,還是個美院學生。在某一次聯歡會上,學過京劇的阿甲用“流水板”的技巧演唱了革命歌曲游擊隊之歌》,這種將傳統(tǒng)文藝與抗戰(zhàn)內容混搭的奇特風格,立刻受到了軍民的熱烈歡迎。
一唱聞名的表演者阿甲,也因此特長被調進了魯迅藝術學院正在籌備中的“實驗劇團”所屬的平劇小組(當時還把京劇叫平劇,因北京叫北平)。
當時在延安能唱京劇的人非常少。不過據當事人回憶,當時的江青卻是一個傳統(tǒng)京劇的愛好者,她常在住所唱京劇給毛澤東和他的戰(zhàn)友們欣賞,她甚至還與阿甲在延安同臺演出過《打漁殺家》劇目,江青演的是桂英兒,而時任延安劇院第一任院長的康生則親自執(zhí)鼓槌伴奏。相信他們自己也無法想到在三十年后會有一場“現代革命京劇樣板戲”的風暴。
1938年7月1日,為了慶祝中國共產黨的生日,這一天也被延安確定為戲劇的節(jié)日。阿甲所在的“魯藝”專門排演了一出反映抗日題材的現代京劇《松花江》:演員們穿著漁民、農民的服裝表演,故事的結構和唱腔的板式則套用《打漁殺家》。
據現場的人回憶,這次堪稱奇特的演出給觀眾以深刻的印象,軍民上下都很歡迎這種創(chuàng)新。
受到鼓舞的阿甲和他的同事又連續(xù)創(chuàng)作了幾部抗日題材的京劇,《夜襲飛機場》、《趙家樓》、《錢守常》、《窮人恨》、《上天堂》等等。京劇與革命的結合受到領導的重視,“魯藝”甚至還一度接到指示,準備成立一個京劇研究團,最后這個機構在20世紀40年代變成了“延安京劇研究院”。研究院成立時,毛澤東親自題詞“推陳出新”。這時的毛澤東,還沒有進行“延安文藝座談講話”,紅色文藝還沒有大張旗鼓。對于延安京劇,1946年毛澤東從重慶談判回來后,曾經與阿甲專門談起他在重慶看戲的觀感,重慶演出的技術比延安的高一點,但演出的格調遠遠比不上延安。
阿甲和他的同事對京劇現代戲的探索一直持續(xù)到新中國成立之后。1958年,阿甲和鄭亦秋合作,導演了京劇《白毛女》,不過這部現代京劇基本上還是利用了戲曲原有的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