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做一顆滾動的石子(2)

現(xiàn)場:鳳凰記者看見的真實中國 作者:雷宇


我無比佩服閭丘老師,她總能找到最鋒利的那個點、將問題拋給最有可能回答的人,角度和內(nèi)涵都堪稱深刻。每當她指導我應該向嘉賓提出什么樣的問題時,我都會由衷地感嘆她深厚的功力。

同樣一個選題,我完成報道之后也找來其他外國媒體的報道,看角度的不同。大而空是我的特點,具體而細小則是外電的共性。看得多了,我總結(jié)出結(jié)論:所謂外媒視角并不是因為它有多獨特,而是在于它反映的都是人們真正關(guān)心的,它不把自己作為高高在上的信息壟斷者或是某種歌功頌德的宣傳者,而是一個平等的發(fā)布者。它所表達的信息必是能解答你心中疑問,勾起你感嘆一聲:原來是這樣。

要做到這點需要沉到生活中,從生活的土壤中咂摸出營養(yǎng)來。

剛上班的那一年,有段時間,北京的菜價升了好幾倍,通脹的壓力已經(jīng)凸顯,但是很少買菜做飯的同事們卻后知后覺。因為工作關(guān)系,大家很忙,通常會在外面隨便解決吃飯問題,像我這樣家在北京的,就回家與父母一道用餐,餐費都由父母負責,自然不知柴米貴。潘老師給我們開會,為我們漏掉這條新聞感到遺憾,他說:“感覺你們像全部生活在真空里,所以不了解這些平常人們的生活?!?/p>

這或許就是我的問題所在:缺乏對世界探求的欲望。

多年順遂的生活使我感覺給予我的一切似乎都是理所當然的。這種順遂使我向四周探知的觸角變得遲鈍,對周圍的一切開始感到麻木,停止向深處挖掘。

后來當我看到皮特·海斯勒寫的《尋路中國》時,更感到了這種差距所在。他提到的很多有意思的細節(jié)就在我的身邊,但是為什么長久以來我卻對它們視而不見?

這并不能全部歸結(jié)于一個外國人的全新視角,而是作為記者與記者的差距。

在成為一個記者多年后,我現(xiàn)在越來越感到,新聞并不只是信息的傳遞,它是這個世界的反映,更是與這個世界發(fā)生聯(lián)系的方式。新聞的新不在于事件發(fā)生的時間點,而在于記者呈現(xiàn)它的角度。這依賴于它的報道者獨具慧眼的選擇,與保持長久的探尋世界的渴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