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米氏的棺槨空運到貝爾格萊德,受到忠于米氏的塞爾維亞社會黨人的迎接。吊唁者在棺槨上覆蓋了塞爾維亞的三色旗。他們要求舉行國葬,但被政府拒絕。
3月17日,前南國際刑庭公布了針對米氏尸體檢查所做的初步毒物學化驗報告,報告稱,死者的血液里沒有毒藥或者非醫(yī)生處方藥的跡象。
3月18日,米氏數(shù)以萬計的支持者聚集在貝爾格萊德市中心,向其遺體告別。米氏被安葬在波扎雷瓦茨他自己家的后院里,其遺孀以及兒子擔心對他們的通緝令,沒有回國參加葬禮。
一場大幕終于被拉合上,一世豪雄終于走進歷史,。
斯人已逝,但蓋棺未定論。
在前南地區(qū),許多人認為他是民族英雄,也有許多人認為他是“屠夫”,還有人認為他是分裂南斯拉夫的歷史罪人。
在中國民間,一些人會用“老米”這個呢稱來稱呼他,因為他們認為米氏能夠堅決頂住北約的壓力,是民族英雄,甚至由此生出一種與米氏同仇敵愾的感覺,尤其是在1999年發(fā)生了中國駐貝爾格萊德大使館被北約軍機轟炸的“五·八事件”以后。記得那時我還在上外讀書,有一位外國學者在“五·八事件”之前到校園與學生對話,簡直是“雞同鴨講”,雙方的觀點是絕然對立,更不用談“五·八事件”之后了。
可是,在歐洲,許多人一提起米氏馬上就聯(lián)想到大屠殺,聯(lián)想到上世紀90年代流傳到西方的一張張令人頭皮發(fā)麻的集中營和“百人坑”照片。
歐洲的政治家和學者在研究:米氏本人對南斯拉夫最終解體要負多大的歷史責任?歐洲能從中汲取哪些教訓以避免人道主義危機重演?歐洲該如何讓前南斯拉夫所在的巴爾干地區(qū)融入歐洲……
斯人已逝,米氏案的審理也就戛然而止,留下諸多謎團待后人破解了。
多年來,前南國際刑庭總是每周給我發(fā)郵件,告知刑庭的工作安排和新聞發(fā)布活動。不過,在米氏去世后的某一天,我默默地把前南國際刑庭的郵箱拉入垃圾郵件的位置——再也不用理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