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洋,這封信該不該寫,我考慮了大半天時間,最后還是決定寫。
要寫就把前因后果寫清楚,因此我需要從頭說起。
我是一個遲鈍的人,生命開始得相當晚,是十四歲。這之前,我過得很快樂,因為太快樂了,所以記不住。過了十四歲生日,事情就來了。我指的,不是在我生日后兩天日軍發(fā)動了盧溝橋事變,那時候,我根本沒把這件事情跟自己聯(lián)系起來,那是中國的事情,中國這么大,盧溝橋那么遠,炮聲聽不到,硝煙聞不到,我潛伏在青島墨信誼中學里,假期就潛伏在太平路的寓所里,靜悄悄地長體毛,明明白白地變聲,盡職盡責地完成我的成長儀式。
當然,關(guān)于戰(zhàn)事的號外我見過一些,報童走街串巷,用女孩子那樣的聲音叫賣,從中午一直叫到午夜。你爺爺聽到叫賣聲,總會去買一份。字體很大,給我的印象有菜碟那么大,所載電訊,僅三言兩語。你爺爺看后,你大伯看,我只是遠遠地瞄一眼。
你大伯只比我大三歲多,卻像個大男人。比你爺爺還像男人。你爺爺跟我說話,用的是很親切、很戲謔的口氣,動不動就稱我為“小先生”,就摸我的頭甚至擁抱我。自從滿了十四歲,自從我見到了她——你大伯要你打聽的那個人,安靖——你爺爺?shù)膽蛑o和親切就讓我難堪,尤其是他擁抱我的時候,我干巴巴的身體貼在他南瓜樣的大肚皮上,像他衣服上的一塊補丁,弄得我特別沒臉。
但比較而言,你的大伯,我的哥哥,給我的威壓要致命得多。
盧溝橋事變后,他基本上就不跟我說話。他看了你爺爺買回的號外,總是自己又出去買一份。內(nèi)容是一模一樣的。他知道一樣,但希望不一樣。結(jié)果還是一樣:我軍又吃了虧。他把眉頭攢起來,攢成兩個烏青的疙瘩,既不跟我說話,也不跟爹媽說話,只把自己關(guān)進房間,拉琴。那部鍵鈕式手風琴,是你爺爺?shù)囊粋€俄國朋友送給你大伯的,也是那個俄國人教會他拉的。
7月15日過后,賣號外的報童突然消失,大家初以為戰(zhàn)事就此結(jié)束了,但很快得知,是因為還有大量日本僑民住在青島,政府擔心號外讓日僑不高興。相反,日本人的報紙卻號外頻發(fā),到處張貼,還用朱筆圈點;那些圈點的文字表明,我軍不是吃虧,而是潰敗。
你大伯不信,弄來一部礦石收音機聽,可聽不到任何消息。
他眉頭上的青疙瘩更見突出了,巖石一樣,把眼睛罩住。
許多時候,我不敢看他的眼睛。他的眼睛讓我感覺到自己的羞恥。偶爾,我也覺得自己應該做些什么,哪怕像他那樣攢攢眉頭,但我找不到方向。而且,要是我真攢眉頭,你奶奶定會驚惶失措,以為我生了病,或者受了誰的欺辱;你爺爺呢,多半會哈哈大笑,說小先生,有心事啦?你大伯自然是照舊不理我,我在他眼里,就像家里的一只花瓶。
花瓶也有花瓶的活法。學校已經(jīng)放假,當你爺爺上班去了,你大伯出門去了——他7月下旬跟幾個同學組織了樂隊,天天去街道、廣場、車站和碼頭上演奏抗戰(zhàn)曲目和肖邦的《英雄》 ——你奶奶也忙于家務的時候,我就去找我的樂子:下海游泳。我并不喜歡游泳,尤其不喜歡去海里。但能去哪里呢?海里還清靜些。我膽子小,只敢去淺海。我和你大伯的名字,都是你曾祖父取的,你曾祖父給了你大伯一個道字,給了我一個勇字,而我最缺乏的恰恰是勇敢。或許,你曾祖父是大教授,早就預測到小孫子體內(nèi)差哪種元素,便以日日被人喊叫的方式來提醒他。
然而,要是所有的提醒都有效,世間就沒有那么多傷心慘目的悲劇,日寇也不會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
我就是在游泳時遇到了安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