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這一年總在下雨,從江南到江北。我已經(jīng)好久沒有回申村了。朱贏椿說要去看看,他正在給我設(shè)計《匠人》。從南京到申村將近250公里,開車要3個小時。去申村的這天,下著雨,有陣子很大,雨刮器瘋一樣的轉(zhuǎn),視線依然被模糊了。就在這大雨包圍著的小小的空間里,我給朱贏椿說著申村600年的往事。
到家的時候,雨卻停了。我?guī)еゴ遄永镛D(zhuǎn)。在東汕河邊,遇到了鐵匠的兒子紅榮,紅榮已80多歲,正在地里耕田。朱贏椿對他產(chǎn)生了特殊的興趣,兩人相談甚歡,紅榮甚至邀請他到河邊的家里小坐。離紅榮家不遠(yuǎn),是織布匠徒弟的家。這徒弟也已經(jīng)老了,剛?cè)ナ???棽紮C(jī)竟然被家人劈了當(dāng)柴燒了。
朱贏椿到織布匠家轉(zhuǎn)了一圈,一無所獲,轉(zhuǎn)身去我的伯母家。伯母看到我們來,高興地迎出來,不知道該如何招待,忙忙地,要去洗鍋燒飯。我?guī)缀趺看位貋恚伎吹剿谠钆_旁忙來忙去。
我的伯父不在了,伯父就是我書里說的“雜匠”。事實上,活著的時候,有點,嗯,游手好閑。死了,就埋在他家屋子的旁邊。時時都能看到。朱贏椿對申村的這種葬俗很不理解。他問我,你們不怕嗎?這個問題,我們都沒想過。因為幾乎每家屋子的旁邊,都有一兩座墳塋。對于申村人,人鬼的距離不大,是混處的。從伯母家出來,朱贏椿就拍到了土地公公、土地娘娘,還有土地公公助手的照片。這三尊神像,都是雕匠雕的。其中纏綿悱惻的故事,寫在《雕匠》里面。神也跟我們生活在一起。
之后,我們又去了申村的祠堂、我的已經(jīng)頹圮的小學(xué),還有不遠(yuǎn)處的教堂。書里所有申村的照片,都是這一天,朱贏椿拍攝的。還有每篇文章前面的那些匠人們用過的工具,也是從申村一件件找過來,實地拍攝的。這個工作一直做到天黑。朱贏椿一邊拍攝,一邊跟我快活地說笑。我們當(dāng)晚就返回了南京。朱贏椿說他在申村有種蒼涼的感覺。我有的,卻是一種濃濃的失落感。原先那么多美好的東西,都不在了。
封面是一張木刻。我并不知道朱贏椿會做成什么樣的封面。很長一段時間,我在貴陽一個叫文斗的苗寨里寫一部音樂劇。等我回到南京,去隨園書坊——朱贏椿的工作室,發(fā)現(xiàn)他的工作臺上放著一塊木板,旁邊是一堆小花卷般的木花,他雕刻時留下的。木板上雕著兩個字“匠人”,就是我們現(xiàn)在封面的樣子。朱贏椿把油墨細(xì)細(xì)地涂在木板上,然后慢慢印在一張宣紙的上面。夜里11點了,外面依然下著雨。宣紙放在桌旁邊干著,我們喝著茶?!澳究毯苡幸馑寄?。”朱贏椿說。朱贏椿拿出兩個布包,展開來,里面是一只只小小的小口袋,口袋里插著各式的筆和各式的刀?!暗褂悬c像老中醫(yī)的針灸?!蔽艺f?!跋駳⒇i匠?!彼f。我們大笑著。
原本以為書就這個樣子了,誰想到,接下來,才是大費周折。朱贏椿說電腦打出來的字不好,沒有人的氣息。要寫。每個匠人的名字,都要寫出來。
不知道為什么,當(dāng)他開始為我這本書工作的時候,總是下雨。隨園書坊是最好的聽雨的地方,讓你覺得,在這里只應(yīng)蹉跎時光,而不該做任何事。
朱贏椿拿了一把窄窄的刷子,寫了“木匠”二字。我立即想到他所說的“人民的字”。五六年前,我每次和他外出,都看到他拿相機(jī)拍店招、手寫廣告和墻上的標(biāo)語什么的。他的文件夾里有太多這樣的東西。
他一口氣寫了“木匠”“瓦匠”“鐵匠”等十幾個名字,一張張掛在墻壁上。
“像不像?”
“不像你寫的,像店鋪門口的招牌。
像沒練過書法的人寫的。”
“這就對了。這是人民的字?!?/p>
這個下雨的下午,我們就對著這些名字喝茶、發(fā)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