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萬物無常,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有時此間得,彼間失;有時此時得,彼時失?,F(xiàn)在得而復失,將來失而復得;現(xiàn)在如意順心,將來失意倒霉。得得失失,如意失意,一生很快就過完了。
我們?yōu)楹尾粚W學法師的境界,看淡富貴,看輕名利,看小這個世界呢?弘一法師在人生最鼎盛時期出家,放棄已經(jīng)擁有的社會地位、家庭財富;釋迦牟尼佛為了修行,拋棄王位,丟掉金玉之寶,拿著缽去四處化緣,最后成就了無量功德。我們不得不佩服他視功名利祿如糞土,將大千世界看做蓮花一瓣的廣闊心境。
對于擁有這樣廣闊心境的佛祖而言,他心中還有如意與失意嗎?自然不會,一個心境平和開闊的人,從來不會因為一時的得失而狂喜或消沉。
即使是成功者,他們也不可能一輩子都順利如意,并不是說他們能力多么強大從不會失敗,而是因為他們每次失敗都能夠爬起來,善于調(diào)整自己的心情,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優(yōu)良心態(tài),鎮(zhèn)定自若,自然能就地爬起再接再厲。
因此,法師也尤為主張,有事時應當放下煩躁的心,心態(tài)要像坦然無事時一樣;一旦有事就應當像無事時一般,鎮(zhèn)定不亂才能消弭面前的危機與困難險阻。
若能把心態(tài)穩(wěn)住了,順其自然就可找到修行的最佳下手處。
如此一來,我們即使處于狂風暴雨之中也能看到天上美麗的彩虹。如意失意都是短暫的,只要日常學會修心,該坦然時坦然,該鎮(zhèn)定時鎮(zhèn)定,淡泊一些,就算一敗涂地又有什么關系,我們依然擁有美好的將來。
人要學會時刻保持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不因暫時的失敗而沮喪,要拿出從頭再來的氣勢。
有些時候人們遭遇的如意失意是不可預知的,這與開悟完全不可預約的特點是如出一轍的。所以我們不要以為可以預防失意的情形,當失意到來時先應穩(wěn)住心態(tài),切忌慌亂恐懼,由觀心開始安靜思考,不為失意之事所影響也就不是難事了。
淡泊是一種微妙的心境,不是刻意求來的,在我們漫不經(jīng)心的時候,內(nèi)心的清凈境界自然就出現(xiàn)了。最好是不要太執(zhí)著壓制自己的心情,當不良情緒到來時要紓解出去,因為疏好于堵,當你學會了紓解之道,淡泊的感覺就慢慢有了。
不管當下的心態(tài)是好或不好,念頭若是出現(xiàn)了你不要特意壓制它,更不要追逐它,否則便是妄上加妄。泰然平淡的境界有可能轉念之間就失去了,所以極不容易積累,有時越想抓住偏偏越抓不住,所以我們不應當急于求成。
人不應當過于以自我為中心,若是常常聽不進別人的話,處處自我,不如意的心態(tài)會變本加厲。在我們面對他人勸誡或意見時,要嘗試認真傾聽,細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