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理制欲(2)

弘一法師贈你的七部人生禪卷 作者:舒硯


那么,如果旅人在第二天發(fā)現(xiàn)自己手中抓著的仍然是沙石,并沒有發(fā)現(xiàn)有變化,心境會如何呢?他肯定會把沙石撒向沙漠,然后拍拍手掌,苦笑著離開吧!

人想要坦坦蕩蕩地活著,不大喜大悲,克制欲望是唯一的出路。

追逐欲望雖然能給人帶來無限滿足,但這種滿足不是永久的,當(dāng)欲望逐漸被滿足后,人的欲望就會變得越來越大。

弘一法師用他的智慧教導(dǎo)我們,不如嘗試著放下欲望,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滋潤。人如果想要得到自由,其實并不要求他放下任何的財物,也不要求他付出一些什么,只要他敢于放下那顆執(zhí)著于物質(zhì)的心,使自己對待萬事萬物的心態(tài)接近于平和,這就是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自由!

佛經(jīng)有云,未斷我愛,不如潔凈。

人們心中的愛恨恩仇,都是無窮盡的情障。之所以會有情障,是因為人不可能做到完全的理智,常會在不經(jīng)意時被各類“欲”所迷惑。一旦有了欲求,人就會感覺到痛苦悲傷,因為人總在追求錯誤的東西,殊不知執(zhí)著于今日的欲求,很可能會造成明日的悔恨。當(dāng)我們被欲求迷惑時,卻不知道自己已經(jīng)被迷惑了,這是最為可悲的。喜怒悲傷這些煩惱,不是別人給你的,而是自己造成的;會生煩惱,是因為你自己的內(nèi)心不夠客觀與理智,放不下強烈的欲求。

如果能放下非分的欲望,克服自身對外物、情感的欲求,就會知道平和是福。

可以克制并放下欲望的人,便是具有佛緣。

欲望向來是最難掌控的,人如果想要控制自己無限膨脹的欲望,就要學(xué)會善用理智,平淡自足。凡事要多幾分客觀和分析,只從一己之欲出發(fā),難免沖動魯莽并不計后果。

人會覺得生命起起伏伏、坎坷艱險,皆是因為內(nèi)心存有欲望與妄念。

學(xué)會控制六根欲望,能幫助我們提高自我控制的層次,這也是個人修持成就的指標(biāo)之一;如果不能控制六根欲望,那么我們的心永遠無法安詳,只看得見自我看不見世界。

情理與道理都是可以用于克制欲望的,遇事應(yīng)多想想多看看,由悟心開始悟道,不要囿于自己的“求而不得”。

正面情緒有利于人們擺脫欲求,擺脫世俗的功利,所以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積累正面的感情與感受,積極看待人生,行事時多留一份善念。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