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世間法中覺悟于心(2)

弘一法師贈你的七部人生禪卷 作者:舒硯


懷讓禪師笑了笑,并沒有阻止他的行為,而是拿起地上的一塊磚,在石頭上一下下地磨了起來。

道一聽著師父磨磚的聲音,覺得很吵,變得不能入定,就問懷讓禪師:“師父,您為什么要磨磚呢?”

懷讓禪師微微一笑道:“我啊,這是要磨磚做鏡子?!?/p>

道一聽了驚訝極了,問:“師父,磚磨得再好,也做不成鏡子呀!”

懷讓禪師神色狐疑地望著他,道:“你既然說磨磚不可能做鏡子,那么你在這里坐禪又怎么能成佛呢?”

道一頓時有所感悟,問他:“師父,那要怎么樣我才能成佛呢?”

懷讓禪師慢慢引導他道:“道一,師父問你,要是有人駕車卻發(fā)覺車子不走了,這時你是打車還是打牛呢?”

道一陡然被問得沉默了,不知如何回答。

懷讓禪師耐心地勸誡他道:“道一,你應知道的是,自己是在學坐禪,還是在學坐佛?如果你想學坐禪,須知禪并不在于坐臥。如果你想學坐佛,須知佛并沒有一定的具體形狀。對于那些變化不定的事物,我們是不應該有所取舍的。你如今這樣學坐佛,其實是扼殺了佛,要是你繼續(xù)執(zhí)著于坐相這表面功夫,那就是與佛道背道而馳?!?/p>

道一從懷讓禪師的這番教誨中獲得了醒悟,醍醐灌頂,從此不再執(zhí)著于坐臥,而是關(guān)注于自身的修心。

可見,成不成佛不在于你的坐臥,而在于你的心是否接近了佛,如果心不到位,即便坐著參禪的時間再久,你一樣還是距離成佛遙遙無期。

同樣的道理,弘一法師用淺顯的語言記錄了下來,他認為,圣賢是沒有標新立異的作為的,他們的外表生活與普通人也并無什么不同,有所不同的,都在心里。人們能在世間法中覺悟的,那便是佛法。

我們學習任何知識,也都是這個道理。

無論學技藝,學藝術(shù),或?qū)W習其他任何的學問,無論是向書本學,還是向老師與同仁學,其實都是“非法非非法”。也就是說,書本、老師、他人都只能對我們起到引導的作用,而不是能讓我們即學即用,我們要將學習的知識變成可以隨意驅(qū)使的工具,還需要經(jīng)由內(nèi)心的消化、吸收、體悟、理解……因此我們不必要去迷信名校,不必要迷信最大權(quán)威,即便這些都已經(jīng)是世上最頂級的,我們也不一定能夠即用即靈,可能到頭來仍舊徘徊在門口。對于知識,如果想要精通,還是需要用心來體悟。

因此,世人不要迷信圣賢,因為圣賢也并不是一種真實存在,不可能載著你抵達成功的彼岸。想要無限接近圣賢之道,能夠依靠的還是我們自己。

佛法不是萬能的渡船,因為它本身不是一種具體的存在,沒有具體形態(tài),不可能讓修行者到達佛境。所以,不要以為一旦修行了佛法就可能抵達佛境。

領(lǐng)悟圣賢之道時,我們對于佛法可以講也可以不講,可以講定法也可以講不定法,關(guān)鍵在于你從事的修行是否能對自身起到引導的作用。

在平日學習時,佛法可以學也可以不學,可以當定法學也可以當不定法學,這些都不重要。關(guān)鍵的是,你是否經(jīng)由所學習的經(jīng)典受到了引導。只要能帶領(lǐng)自己進入悟境的,那便是好的,是值得你珍惜的寶貴學問。

有時候開悟是很偶然的事情,隨緣比執(zhí)著以求更容易抵達“獲得”的境地,因此我們在平日不必太過刻意去追求一些既定的東西,只要做好每一天,努力學習,該領(lǐng)悟的時候自然就能開悟了。不能開悟,沒達到期望的那一點,是因為修行還不夠,能力還不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