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使

中國微經(jīng)典(一):一種假設(shè) 作者:安勇


在天使沒來之前,石城人生活得很不好,應(yīng)該說是非常糟糕。

在石城,每個人都有一套獨立的語言系統(tǒng),大家只會講自己的話,卻聽不懂別人的話。就連一些簡單的交往,也無法正常進(jìn)行。更糟糕的是,每一個詞語在大家的語系里都存在,但表達(dá)的意思卻截然不同。比如說,某一個詞在這個人的語言里,代表的是贊美和欣賞,但在另一個人的語言里,代表的就是諷刺和挖苦,甚至還會是謾罵和污辱。這樣一來,石城人就經(jīng)常因為語言的歧義,吵得面紅耳赤,打得頭破血流。

曾經(jīng)有一位語言學(xué)家來到石城,看到這種狀況,就研究出一種新語言。他想,只要人們都學(xué)會了這種話,交流起來就輕松自如了。這想法有些天真。石城人對他的新語言無動于衷,不屑一顧。大家都認(rèn)為,只有自己的語言才是最好的語言,沒人愿意學(xué)什么新語言。語言學(xué)家做了很長時間努力后,和他的新語言一起,垂頭喪氣地離開了。

天使就是在這時候來到石城的。它在曠野上流浪了幾天幾夜,穿過大片大片的玉米地后,小心翼翼地跑進(jìn)了城市里。一進(jìn)城,就跟在一個賣柴人的身后,試探性地跑。偶爾,還會大膽地用鼻子嗅嗅賣柴人的鞋子。

賣柴人的日子過得很沮喪,雖然他力大無比,砍柴的手藝高超,卻無法成功地把柴賣出去。只要他一開口說話,就會和買柴的人們發(fā)生摩擦。經(jīng)常是,柴沒賣成,卻吵得不可開交。賣柴人已經(jīng)對自己的生意和生活都不抱什么希望了,把柴扔在集市上,就轉(zhuǎn)身去了別處。他對自己說:“他娘的,世界上還能找到像我這樣徒有虛名的賣柴人嗎?”

不久,來了一個買柴人,圍著那捆柴轉(zhuǎn)了幾圈后,想問問價錢。他沒找到賣柴人,卻看到了蹲在旁邊的一條狗。于是就試探地問:“這柴賣嗎?”狗不說話,因為它根本就不會說話,它看著那人搖了搖尾巴。買柴人又問:“這柴賣多少錢?”狗繼續(xù)搖尾巴。買柴人認(rèn)為狗的意思是同意出賣,就接著問:“十塊錢賣嗎?”狗仍然搖尾巴。買柴人把十塊錢放在天使身邊,擔(dān)起柴離開了。

賣柴人回來時,看見柴不見了,放柴的地方有一條狗和十塊錢。他很快搞清楚了,是這條狗幫助他做成了有史以來第一筆生意,就撿起錢,在狗的腦袋上友好地拍了拍。從此,賣柴人每天都會帶著這條狗,并且感激涕零地叫它天使。

慢慢地,天使就成了城市里最重要的角色,它不僅僅能賣柴,還能幫助很多人買賣東西。過去,因為語言不通,石城的商人們,很少能成功賣出貨物,當(dāng)然也就很少有人能成功地買到貨物。有了天使,一切就變得簡單多了。如果有人要買肉,只要帶著天使來到肉鋪,把錢裝在袋子里,系在天使的脖子上,天使就會沖著肉鋪的老板搖尾巴。賣肉的老板知道天使要買肉,就取下錢,按錢數(shù)稱好肉,把肉裝在另一只袋子里,系在天使的脖子上,交易就輕松地完成了。

因為有了天使,原來紛紛關(guān)門倒閉的店鋪又重新開業(yè)了,人們的臉上也有了難得一見的笑容。天使的作用不僅如此,它還能傳遞信息、和戀愛的人們一起去赴約會、幫人們調(diào)解矛盾。甚至還會參與一些大型的談判、組織政府選舉……石城的經(jīng)濟、文化、政治等等,都不同程度地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在這座城市里,不管是誰,只要看到它友好地?fù)u著的尾巴,就會露出開心的笑容。有史以來,石城出現(xiàn)了第一個統(tǒng)一的詞語,不管使用什么語言的人,都把這條狗叫作天使。

為了表達(dá)對天使的感激和尊重,大家共同出資,在石城最大的廣場上,立起了一尊天使塑像。塑像旁,用最好的材料,給天使搭建了宮殿似的住宅。每天,都有很多人到塑像前頂禮膜拜,獻(xiàn)上一只燒雞腿,或者是一塊肉骨頭。與此同時,天使的任務(wù)更加繁重了,城市里到處能聽到呼喚它的聲音,每一條街道上都能看見天使匆匆忙忙奔跑的身影。天使,無處不在。

就在一個深夜,每天疲于奔命,早已積勞成疾的天使,完成了一項任務(wù)后,疲憊不堪地倒在了路邊,就再也沒能爬起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