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相逢一笑泯恩仇 3

我的中國心 作者:鳳凰衛(wèi)視出版中心


1983年6月6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開幕。年事已高的廖承志從醫(yī)院趕到了人民大會堂,帶病出席了這次會議。他讓工作人員用輪椅把他推上主席臺,堅持聽完了政府工作報告。

然而正當全國人民期望他出任國家副主席的時候,4天后的6月10日,他因心臟病突發(fā),不幸病逝,享年75歲。

而他未竟的事業(yè)仍在繼續(xù)著。他留下的那封情深意切又條條在理的致蔣信,終究產生了他期望中的效果。

在廖承志身后,隨著大陸方面熱切鼓勵兩岸之間擴大經濟、社會、文化交流等相關政策陸續(xù)出臺,島內民眾呼吁之聲也日益高漲,臺灣各界人士紛紛對國民黨當局的“三不”政策提出質疑,要求當局審時度勢,順應民意,開放兩岸人員往來。

面對這種局面,蔣經國也開始行動了。他私下派密使沈誠,以香港商人的身份幾度北上進出大陸,暗中傳遞海峽兩岸的信息。

1987年3月19日,沈誠返回臺北,將一封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楊尚昆的信函親手交到蔣經國手上。

6天之后,也就是1987年3月25日,蔣經國對楊尚昆的信反復研讀后,在慈湖書房召見沈誠時說,他覺得中共是有誠意的,國共兩黨高層次的對等談判是可行的。

1987年下半年,蔣經國下令在國民黨中央設立大陸工作指導小組,并先后宣布了解除戒嚴以及開放赴大陸探親的命令。闊別家鄉(xiāng)近40年的國民黨老兵終于回來了,骨肉親人終于得以團聚。

從廖承志的致蔣信,到楊尚昆的密函,再到蔣經國開放臺灣民眾赴大陸探親,兩岸的政治堅冰,終于在骨肉親情的暖流中漸漸地融化,國共兩黨也終于打破了長久的沉默與對抗,開啟了國家統(tǒng)一的偉大進程。

廖承志在其中,居功至偉。

他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詩:

信信頻催往泰京,

深感雙親愛子情。

忠心為國難更志,

愿做天涯不孝人!

這是寫給一位泰國歸僑知識分子的詩,流露出為國家、為民族盡忠效力的豪邁誓言。這恰好也是他自己執(zhí)著一生、奮斗一生的寫照。廖承志傳奇一生、坎坷曲折,雖然歷經七次牢獄之災,但是他對革命矢志不渝;特別是在生命的最后的五年中,正是由于他所做的奠基性和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國家統(tǒng)一和經濟建設才得以破冰前行。雖然他沒有親自看到海峽兩岸“大三通”的開啟,但是人們依然對他充滿敬意,人們依然懷念這位豁達開朗、和藹可親的廖公。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