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把這些能從“平常心”一詞聯想到的詞匯逐個列舉出來時,我感覺我們已經能夠在朦朦朧朧中大致看到平常心的輪廓了。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思考一下一旦失去了平常心,將會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tài),也就是說什么樣的狀態(tài)是距離平常心最遙遠的。
前面講到過“舍”的態(tài)度,也就是“舍棄,放任自流”。這種態(tài)度的對立面就是“舍不得,放不下”,也就是“在乎”。
人們對于自己所執(zhí)著追求的事物,總是會特別在乎來自他人的褒獎,抑或是來自他人的羨慕和崇拜。反過來說,對于自己并不在乎的事情,也就不太在意別人的評價。
比如說,我在自己運營的“家出空間”網站上,以插圖的形式上傳了很多我自己畫的四格漫畫。當別人對我說,這些插圖畫得一點都不好、看起來很幼稚時,我一般只會一笑了之,絕對不會生氣。因為我自己對于插畫這個領域,并不是很看重,純屬娛樂消遣。我原本就不是繪畫方面的專家,我也不覺得我畫得有多好,所以我不在乎別人對我畫的插圖作任何評價。
而如果換作藝術大學或者是美術學院出身、對自己的繪畫水平具備十足的自信、在這方面非常講究并且有著各種獨到見解的人,當別人對他的畫作評頭論足時,他就很難做到平靜淡定地坦然面對了,他的平常心很容易被擾亂。
這些人一旦聽到人們褒獎他們的畫作,他們就會心情大好。這種快感迅速占據他們的感官,他們就會對來自他人的褒獎不斷地產生更強烈的欲求。他們渴求得到更高的賞識和贊揚,渴求從更多的人那里得到對他們畫作的褒獎。這是因為心靈一旦被快感占據,就會產生“耐性”。如果只是和迄今為止所得到的是同等水平的褒獎,內心就會越來越覺得不滿足。當我們感受到快感時,我們的大腦內部會分泌一種叫作多巴胺的物質。當我們受到的褒獎和之前所受到的差不多時,即使分泌出了同等量的多巴胺,但因為與之對應的神經細胞受容體已經產生了耐性,所以產生的爽快感會遠不如之前,我們反而會因為不滿足而感到煩躁不安;然后,我們就會不斷地渴求得到“更多更高”的褒獎。比如說,深受失眠困擾的人,一旦服用了催眠藥,而且多次反復服用的話,他們的身體就會對失眠藥產生耐性,同等的劑量,所能產生的效果將會大大減弱。于是,就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huán)的狀態(tài),需要不斷地加大用藥量才能有效改善失眠。
同樣道理,當一個人習慣了被褒獎,反過來沒有人褒獎時,甚至遭到批判時,就會變得越來越脆弱,越來越容易受傷。
“你覺得這幅畫怎么樣?”
“不是挺好嗎?”
類似不冷不熱的反應會讓在繪畫方面受到過很多褒獎的人覺得很不舒服,而一旦聽到“現在還只是剛起步”之類的評論,就會深受打擊。
如此這般,當這種“在乎”的心態(tài)愈演愈烈時,就會變得對“畫”或者“繪畫”之類的信息非常敏感。即使并沒有真正聽到別人的對話,但也會忽然覺得對方好像是在談論“畫”。舉個很容易明白的例子:每個人對自己的名字都再熟悉不過了,而且也都很在意自己的名字。當我們在咖啡廳喝茶時,鄰座的陌生人在對話中忽然提到一個發(fā)音和自己名字很接近的詞,雖然明明知道應該和自己無關,但還是會不自覺地走神,開始注意鄰座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