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明原本想坐他的車去,聽他這么一說,便故作神秘地伸個手指示意他別亂說。陳師傅顯出一副深通世故的樣子,調皮地吐吐舌頭,再不敢吭聲。汪大明便揮揮手,讓他先走。眼見陳師傅那副嘴臉,汪大明忍不住在心里想:連機關的一個司機尚且如此深諳人情世故,習慣見風使舵,怪不得有人說整個官場就像一棵爬滿猴子的大樹,往上看全是屁股,往下看全是笑臉,往左右看則全是耳目。
省委大院外面到處都是豪華賓館酒肆,一個個都價格貴得離譜,好在但凡出入這里的食客大都是來喝“革命小酒”的,倒還不怎么挑剔它的價格。也因此,酒肆飯館生意都還紅紅火火。其中上檔次的一是“順風閣”,汪大明留心到,幾乎所有黨政機關的附近,大都有名為“順風樓”、“登高閣”、“一路順”、“步步高”之類名稱的酒店飯莊,想來官場中人也好,商場中人也罷,沒有不想圖個吉利討個彩頭的,即便挑個吃飯喝酒的地方也要寄寓某種政治理想。據(jù)說省委大院流行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矩,凡外放到下面縣市的官員,請客也好,餞行也罷,必在“順風閣”。組織部一個姓伍的干部年輕氣盛不信這個,臨被放到某縣去做副書記時,去了另外一家叫“梅灣”的酒店請客,結果半年后就因一場煤窯事故被就地免職。大家都說他這真正是應了那店名:因為煤(梅)而導致人生拐彎(灣)。
檔次最高的則要數(shù)“醉仙居”了,去那里的可不是一般科級處級,這些小干部們暫時還沒有“醉”的資格,只好先入世地“順風”著。只有做到“高處不勝寒”的地步,才能飄然出世,可以倚醉賣醉、似神似仙地放浪形骸。汪大明遠遠望見“醉仙居”三個龍飛鳳舞的大字,竟出自某位高層的手筆。便不由想起岳父恭維譚首長的書法形成了黑市的話來,忍不住在心里嘿嘿一笑,心想身處云端被人恭維慣了的首長們大約自己也拿自己當書法大家供奉了起來,要不然他們怎么敢到處留墨甚至連懷素碑林、米芾故居、何紹基公園這樣的地方都多的是首長們題的匾名或字幅?據(jù)說這位高層在此處酒后詩興大發(fā),高蹈酬情,極目楚天,洋洋兮成屈賈之賦,飄飄然做飛天之勢。酒店老板何等精明之人,早已備好紙筆,一片掌聲之中,首長半仙半醉,潑墨如飛,“醉仙居”三個大字遂成該店金字招牌。
汪大明正對著招牌胡思亂想,耿達在街對面遠遠地沖他招手。中等個子的耿達長得倒也五官清秀,背一個鼓囊囊的采訪包,胸前掛一臺數(shù)碼相機,看上去十分精神。汪大明穿過馬路,兩人說說笑笑拐進旁邊一條小巷子,直奔價廉物美的“蒸菜一條街”而去。
剛坐下來,耿達就拿出一個紅包來說:“今天咱們也奢侈一回,點幾個野味如何?反正是別人請客?!?/p>
汪大明笑起來:“港商怎么也興給記者送這個?”
“狗屁港商!還不是在內地混發(fā)了移民過去的?再回來就是他媽的港商,可以享受這樣那樣投資優(yōu)惠了。”耿達憤憤地罵道,“還有人在海外甚至根本就沒什么資產,辦了移民回來就搖身成了地方官員的座上賓,騙吃騙喝不算還盡辦假企業(yè)坑害老百姓。”
“你做記者不是不收人家紅包的嗎?怎么也不能免俗了?”汪大明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問。他記得耿達剛做晚報新聞部主任那會兒,曾經組織本部記者發(fā)表過“自律宣言”,宣稱“堅決拒絕任何形式的有償新聞”。結果沒幾天他手下的一名記者就被人舉報收了紅包,讓他尷尬不已。更尷尬的還在后頭,此后,接二連三有人寫信、打電話、發(fā)郵件給報社老總,舉報耿達本人在某時某地收了某某的紅包、“好處費”、“了難費”,讓他百口莫辯。本地網站的“快意江湖”論壇上還有人發(fā)帖評選他為“十大有償新聞記者”。后來他才明白,這是本報的同行們在坑害他,原因是他破壞了“江湖規(guī)矩”。從那以后,他絕口不提什么“自律”、“有償新聞”之類的話了。但汪大明知道,性情愚直的耿達一向都潔身自好,給人感覺老是有點不合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