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梧州興衰錄

大流向 作者:徐歌


龍母鎏金的面龐,透著一種莊重與安詳。

此刻,她正站立在山巔,注視著桂江上往來的大小船只,眼里卻寫滿了憂患。

梧州。龍母廟。

站在這座38米高的龍母圣像下的觀景平臺西望,蝶山區(qū)依山而建的大片樓房,使煙靄中的城市天際線顯得那么錯落有致。

循著隆隆作響的馬達聲,俯瞰可見船舶在桂江碧綠的江面上繁忙穿梭。

一座城,分出河東、河西,盡在這一條桂江之隔。

在龍母廟之南,清澈的桂江水悠然流注潯江,匯成滾滾東去的西江。

這座桂東重鎮(zhèn)“水控三江”之說,即由來于此。

西江自馬雄之源,奔流1573公里來到梧州,匯入了735條大小河溪,流經(jīng)“廣西水上門戶”梧州的出水量,占了廣西總徑流量的85%以上。

巨川大河,既可潤澤萬類、哺育文明,但也有桀驁不馴的時候,當它雷霆震怒,洪水如猛獸,良田家園成澤國,人或為魚鱉,正可謂“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無怪乎當年太史公司馬遷也曾感嘆,“甚哉,水之為利害也!”

千百年來,肆虐的洪水一直是這方土地上的心腹之患。古代先民為求得安瀾波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某種超自然的力量上,崇拜滔滔之中、云天之上“法力無邊”的神祇,以祈求護佑蒼生。

源遠流長的龍母傳說,在整個西江流域家喻戶曉:

龍母娘娘,溫氏,名鳳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越族女首領(lǐng)。父溫天瑞,梧州藤縣人,娶廣東悅城女子梁氏為妻。

龍母在出生時便“發(fā)長竟尺,儀容瑰偉”,“稍長,結(jié)鄰姬與其姊妹為其人,慨然有利澤天下之心。常于稠人中望空,似有與之應(yīng)答。間有以出入詢者,輒中禍福,時人目為神女”。成年后更是能蹈浪行江,且有白鹿隨從,每每為沿岸的百姓行醫(yī)濟世。一天,龍母在西江邊拾得一大石卵,后孵化出五條小龍。經(jīng)龍母細心養(yǎng)護,五龍日漸長大,龍母又教其為人間造福,守護江河,體恤舟漁,行云播雨,以利五谷。五龍孝順馴服,龍母在五龍的相助下,讓老百姓過上風調(diào)雨順的好日子。

至今能找到的有關(guān)龍母的典章記錄,最早的見于南朝時的《南越志》;到了唐代,于《嶺表錄異》中也有記載;北宋元祐年間,有《孝通廟記》《永濟行宮記》為龍母作傳。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征交趾,水師凱旋,龍母被認為庇佑之功,乃重修梧州龍母廟,皓封龍母溫氏為“永濟夫人”和“靈濟崇海妃”,五龍亦一一賜封。

明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詔,稱他派兵征嶺南,“海不揚波,天戈所指,悉皆平夷”,都是龍母的功勞,敕封龍母為“護國通天惠濟顯德龍母娘娘”,五個龍子亦分別封王,她的姊妹及鄰家結(jié)伴姐妹也都封為夫人。這道詔書中,還表明了龍母“漢初封程溪夫人”。

明洪武之后,至清、民國,西江上下游沿岸各埠民眾對龍母祭拜更盛。

兩千多年間,這位由嶺南原始圖騰崇拜及民間水文化宗教信仰而誕生的西江保護神,終以其“利澤天下”的悲憫、仁愛,一下子就從遙遠的精神天國,亦幻亦真地回落到人間。

據(jù)志書記載,歷史上梧州曾經(jīng)建有十數(shù)座廟宇,或圮廢或毀于戰(zhàn)火,唯獨這“龍母故鄉(xiāng)第一廟”,雖歷盡滄桑卻風物依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