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2)

普京傳:不可替代的俄羅斯硬漢 作者:菲歐娜·希爾 克利福德·加迪


回顧普京的政治生涯,不難發(fā)現,從1997年到1999年,短短三年間,弗拉基米爾·普京接連升遷高位,從總統辦公廳副主任一步一步邁向國家最高領導人—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崛起有其客觀原因。在經歷了戈爾巴喬夫改革失敗,蘇聯解體,以及葉利欽施政引發(fā)經濟下滑和政局混亂之后,俄羅斯早已精疲力竭。國家渴望找到能夠真正振興民族的領導人,俄羅斯民眾也渴望出現強有力的政治統治者。各界關于普京是如何被選舉為鮑里斯·葉利欽繼承人一事眾說紛紜。其中一種說法是,葉利欽在俄羅斯政局風云變幻的時期,看到了普京身上的特質,選中了他,從而徹底改變了俄羅斯與普京的命運。

葉利欽曾經這樣評價普京:“他反應極其敏銳,這一點讓我十分驚訝。我有時會提一些犀利的問題,很多人都難以應對,但是普京在回答這些問題時卻總是游刃有余。于是我發(fā)現,與我相比還只是個年輕人的普京已經做好準備應對生活中的挑戰(zhàn),并且他也完全具備這樣的能力。這是俄羅斯所需要的特質?!?/p>

普京剛剛來到莫斯科即將邁入權力中心的時候,正是俄羅斯內憂外患交織,國家形勢嚴峻的時期。一方面,1991-1996年年間,俄羅斯的對內和對外政策都經歷了一段恥辱的倒退時期,針對政策的改革,俄羅斯的政客們爭吵不休。另一方面,葉利欽雖然襲擊了俄羅斯議會,但卻并未迫使他們徹底屈服??v觀國內,1996年6月的總統選舉中,新興的政治反動勢力和寡頭政治執(zhí)政者地位上升;政府的經濟改革運動陷入混亂,改革者們也亂了陣腳,俄羅斯的經濟徹底衰退;成千上萬的俄羅斯人走上街頭索要工資和津貼、抗議物價上漲。除此之外,戰(zhàn)爭破壞了車臣,使它日漸遠離莫斯科的勢力范圍;地區(qū)領導們也通過一個又一個條約,使各地從俄羅斯聯邦中脫離出去;在對待巴爾干地區(qū)沖突的問題上,北約拒不承認俄羅斯的歷史地位;西方國家還將俄羅斯踢出了波羅的海地區(qū);烏克蘭與周圍的同盟國相互之間沖突不斷,同時還與莫斯科起了沖突;俄羅斯同美國的關系也在日趨僵化。

在一些評論家們看來,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后,俄羅斯開始向一個具有多元化民主的市場經濟國家轉變。從大方向來看,這是一個積極的軌道,但普京接任總理和總統后,國家卻不再繼續(xù)沿著這條軌道前行。因為對普京來說,他執(zhí)政之初俄羅斯的狀態(tài)正值低谷期。他認為,那時的困境都是俄羅斯政客們在過去動亂的10年間犯下的致命錯誤所致。1999年普京登上總統之位,正是為了終結這些錯誤。而且,他任總統期間的日常工作也能清楚地表明,他是在解決20世紀90年代遺留下來的問題。正如他常說的那樣,他的目標就是糾正之前的錯誤,讓俄羅斯重回正軌。

在蘇聯解體、俄羅斯進行經濟改革的時候,野心勃勃的俄羅斯議會和勢單力薄的總統之間形成了敵對之勢。普京來到莫斯科的最初幾年間,俄羅斯領導層內不斷出現派系爭端,政府要員頻繁更迭,民眾們從內心深處發(fā)覺鮑里斯·葉利欽已經無法控制局面。1993年,為了強迫頑抗的立法機構向他屈服,并歸并到行政部門中,葉利欽圍攻議會大廈,開創(chuàng)了一段持續(xù)了數年之久的由總統法令統治的時期。1994年,為了壓制車臣共和國獨立的苗頭,葉利欽發(fā)起一場內戰(zhàn),結果卻引發(fā)了俄羅斯北高加索地區(qū)長達20年之久的暴力對抗以及不間斷的反叛行為。1996年,葉利欽班子又發(fā)起一場有預謀的選舉運動,讓自己團隊中那些不受歡迎的領導人繼續(xù)留在克里姆林宮。為了爭取寡頭政治集團—俄羅斯私人商業(yè)領域領頭人—的支持,葉利欽團隊與這些人達成了協議。這些協議卻使政治寡頭利用市場經濟控制國家政治,還因爭相購買國家遺留資產而引發(fā)內部斗爭。同一時期,俄羅斯在外交政策上屢屢受挫,與巴爾干以及曾隸屬于前蘇聯的其他地區(qū)關系緊張,國家秩序混亂,人心惶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