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家各有自己的“命運”。被譽為俄國“三巨頭”的屠格涅夫、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很有意思的例子。他們的年齡相差不過十歲,而其際遇先后卻頗為不同。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屠格涅夫首先馳譽于歐洲文壇;自八九十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托爾斯泰繼起成為照耀歐美文學的巨星;而從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陀思妥耶夫斯基骎骎日上,在當代,主要在現(xiàn)代派作家心目中,他幾乎成為獨一無二的權威。他們可以說是“各領風騷”數(shù)十年。推其彼此遞嬗的原因,在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無疑是由于社會變遷所引起的讀者群思想的演變。須知文學的共鳴主要是思想的共鳴。至于屠格涅夫,據(jù)許多人的看法,是由于藝術上稍遜于其他兩位作家。這也是事實。但這里也不是沒有爭論。例如美國作家亨利·詹姆斯稱屠格涅夫為“小說家中的小說家”;丹麥批評家勃蘭兌斯認為屠格涅夫是“最偉大的作家”;而對于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他們卻頗有微詞。最突出的是法國藝術學家泰納,他不僅十分推崇屠格涅夫,甚至說,“跟他并列,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好像是天才的外行人?!边@些見解不免失之偏頗,甚至近于怪誕。但不可否認,屠格涅夫確自有其獨到之處。他的滿懷激情、富于詩意的少女,涉筆成趣、淡雅清新的風景畫,他的勻稱而經(jīng)濟的結(jié)構(gòu),洗練和細膩的風格,樸素而優(yōu)美的語言,以及自然而雋永的抒情筆觸……所有這些,在世界文學中也許罕有其匹。
屠格涅夫早就贏得我國知識界的喜愛。他的作品幾乎已全部譯介過來,一些譯本還出自巴金、豐子愷等名作家之手??上У氖?,我國對他的研究還遠遠不夠,有關他的中文資料也深感缺如。過去譯過的蘇聯(lián)研究者比亞雷和普斯特沃依特的兩本評傳,就其對作家思想發(fā)展和作品思想內(nèi)容分析的科學性而言,不失為有價值的著作。然而其共同缺點是對作家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藝術重視不夠。我們這里介紹給讀者的莫洛亞的《屠格涅夫傳》正好填補這些方面的空白。
安德烈·莫洛亞(1885—1967)是法國作家,法蘭西學院院士(一九八三年起)。著有長篇小說多種,其中有的是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他參加過這次戰(zhàn)爭);更多的則是以資產(chǎn)階級上流社會生活為題材。他從一九二三到一九六五年四十年間,還寫過不少名作家傳。除這本屠格涅夫傳外,尚有雪萊、拜倫、喬治·桑、雨果、三仲馬和巴爾扎克等人的傳記。正是這些傳記給他帶來廣泛的聲譽。
莫洛亞這本《屠格涅夫傳》的優(yōu)點是什么呢?
文學研究中一般有兩種傾向。其一只注意作家的私生活,幾乎把作品純粹看作作者的自傳。研究者醉心于搜羅作家的生活軼事,埋頭于瑣屑無聊的考證。他們忘記了作家同時代、社會和階級的關系,忘記了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我國紅學中的考證派是這種傾向的典型代表。另一種傾向正好相反:研究者把注意力集中于社會方面,不重視作家的生活和個性,不知道任何作品的社會內(nèi)容都是通過作家個性的三棱鏡而反映出來的,正是經(jīng)歷和由此形成的個性的千差萬別使得同一階級的作家,其作品也各具異彩,就像一座森林中沒有兩張相同的樹葉那樣。這些研究者至多只能說明作品反映了什么,至于作品何以是這樣那樣地反映出問題,則瞠目結(jié)舌,不知所對了。上述兩種傾向,莫洛亞這本書是注意到了,雖然也還有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