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天性本來就是不知感恩,對他人的幫助很快就會拋在腦后。因此,如果給別人帶來一點點的恩惠,就希望別人感激不盡,那么只會讓自己陷入煩惱當(dāng)中。我認識一個紐約女人,她常常抱怨自己太孤獨了,身邊的親戚朋友沒有一個愿意接近她。但這并不是件怪事。因為如果有人去拜訪她,她就會在連續(xù)幾個小時的時間里,滔滔不絕地告訴你她對自己的侄女有多好。在她們生麻疹、腮腺炎和百日咳的時候,她是怎樣無微不至地照顧她們。一直以來,她供他們吃用,還幫助其中一個侄女念完了商業(yè)學(xué)校,另外一個也一直住在她家里,直到結(jié)婚為止。
她口中的這些侄女們有沒有來看望過她呢?當(dāng)然有的,偶爾也會來,但也只是為盡一份責(zé)任。她們都不愿意來看望她,因為只要來了,她們就得坐上幾個小時,聽她不停地嘮叨,拐彎抹角地罵人,聽她那沒完沒了的埋怨和嘆息。到了后來,這個女人盡管威逼利誘,侄女們不愿意來看她了。她又發(fā)明了一種“法寶”——心臟病發(fā)作。
她真的心臟病發(fā)作了嗎?事實確實如此,醫(yī)生說她有一個“很神經(jīng)的心臟”,才會得上心悸亢進癥。但醫(yī)生們同時也說他們對她的這種病完全無力施治。因為她的問題完全是情緒影響造成的。這個女人真正需要的是愛和關(guān)注,但她卻把這些都看成是自己應(yīng)得的,因此,她可能永遠也不會真正得到感恩和愛。
在這個世界上,像這個女人一樣的人隨處可見。他們因為“別人的忘恩負義”、孤獨和被人忽視而生病。她們渴望愛,卻不懂得,在這個世界上唯一能夠被愛的方法,就是不要去苛求別人,付出而不求得到任何回報。這話聽起來很不切實際,是不是太理想化了?當(dāng)然不是。它不過是一個基本的常識,一種能讓我們變得快樂的良方。
我家的故事:想得到快樂,就不要去想感恩或忘恩
我自己家也曾發(fā)生過類似的事情。小時候,家里很窮,總是靠借債才能維持生活。但是,我的父母每年還總要想方設(shè)法捐些錢物給孤兒院。盡管如此,孤兒院雖就在愛荷華州,但我們從來沒有到那里去過?;蛟S從來沒有人,曾為他們所捐的錢物有過感謝之情。可我父母也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那就是幫助孤兒的樂趣,而且,他們從不希望或等待別人的感激。
離開家之后,每逢圣誕節(jié),我都會寄一張支票給父母,希望他們能給自己買點兒好的東西,但他們卻不這么做。通常,在圣誕節(jié)前幾天回到家后,父親就會告訴我,他們買了一些煤和雜貨,送給了鎮(zhèn)上一些“可憐的女人”,給那些有許多孩子,又沒有錢去買食物和煤的人。把這些禮物送出去的時候,他們從中得到了很多的快樂,那種只有付出而不求得到任何回報的快樂。
我相信,我的父母有資格成為亞里士多德理想中的人,就是那種最快樂的人。亞里士多德曾經(jīng)說過:“理想的人,是那種以施惠于人為樂,以別人施惠于己而羞愧的人。表現(xiàn)自己的仁慈,高人一等;接受別人的恩惠,往往低人一等?!蔽覀兿胍玫娇鞓?,就不要去想感恩或忘恩,而只需享受施予的快樂。
幾千年以來,很多父母總是為兒女的不知感恩而傷心,甚至連莎士比亞筆下的李爾王也叫著:“一個不知感激的孩子比毒蛇的牙還要惡毒?!钡?,孩子們?yōu)槭裁淳捅仨毿拇娓屑つ??除非我們教他們那樣去做。忘恩負義是人類的天性,就像野草一樣蔓延。而感恩就像一株玫瑰,必須勤于施肥、澆水,給予足夠的教養(yǎng)、愛和保護。
如果我們的子女長大后變成忘恩負義的人,責(zé)任應(yīng)該由誰來承擔(dān)?只能怪我們自己。如果我們從來沒有教過他們,如何表示感恩的心,又怎么能希望他們對我們感恩呢?
兩則小故事:孩子的行為完全是由父母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