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十年不遇之洪災(1)

李鴻章時代 作者:王鼎杰


同治九年(1870年)十二月十九日,一個大事不斷之年的無大事之日。

此時的大清國,真可以說是內(nèi)憂外患,紛沓而來;積貧積弱,積重難返。王朝剛從一場與法國的教案沖突中脫身,日本又跑來要求建立西式邦交。放眼內(nèi)望,經(jīng)過十余年的艱苦征戰(zhàn),太平天國與捻軍終于成了歷史名詞,可代價是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打成一片焦土。而西北、西南的叛亂卻仍呈不可收拾之勢。舉凡內(nèi)蒙古、山西、陜西、甘肅、青海、新疆、云南、貴州,仍籠罩在前途晦暗的血腥內(nèi)戰(zhàn)之中。列強又趁機作浪。不列顛滲透西藏,法蘭西蠶食越南,俄羅斯屯兵中俄邊境,虎視眈眈,靜待時機,大有鯨吞、蠶食并進之勢。

可是,在這春節(jié)在望之際,新任直隸總督李鴻章念念不忘的卻是降水(雨雪)量問題。

對于像傳統(tǒng)中國那樣一個廣土眾民的農(nóng)業(yè)大國,像風調(diào)雨順這樣貌似平淡,卻又直接影響到王朝長治久安的事情,總是如此的可望而不可即。就在這一天寫給友人的私函里,李鴻章先是追憶了這幾年來的“水旱頻仍”,雖然基層屢有豁緩賦稅征調(diào)的呼聲,可是殘酷的現(xiàn)實卻是各級官府“攤捐疊加”。結(jié)果就是“連歲無麥,民食極艱”,尚可聊以自慰的是,本年“冬內(nèi)得小雪四次,雖未甚霑足,麥苗似均長旺。若讬福庇,稍有春雨接濟,定獲有秋”。

可惜天不遂人愿。同治十年(1871年)的春天并沒有給李總督的轄區(qū)送來期待中的春雨,看著轄區(qū)內(nèi)日漸枯萎的麥苗,李鴻章在寫給老師曾國藩的信中,甚至要為后者的轄區(qū)能夠得到“透雨”而特別表示祝賀了。

到三月中旬,旱情仍未有好轉(zhuǎn),李鴻章也只有在寫給恩師的信中繼續(xù)傾訴苦水:“畿疆春來僅獲小雨,麥苗多枯,秋禾未種,殊深焦灼。”但是就在這個三月的后半月,忽然有了轉(zhuǎn)機,出現(xiàn)了連續(xù)降雨的天氣,雖然降的都是小雨,但“麥苗雖不甚旺,秋禾差可播種”。到五月初,麥子總算保住了中等收成。

就在李鴻章轉(zhuǎn)而“專盼秋谷告豐”的時候,五、六月間形勢忽又驟變,連降暴雨,直隸境內(nèi)“雨水極大,為嘉慶六年以來所僅見”。在這場七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澇災害面前,永定河上游八處決堤,“并將蘆溝橋下石堤沖塌”。僅此一項修復工程即估價“約需二十余萬”兩白銀。“天(津)、河(間)、順(天)三府”同時遇災,天津四周“數(shù)百里一片汪洋”。李鴻章緊急申請截留十萬石漕糧賑濟災民,但就算批準也“猶難遍及”。又念及蘆溝橋修復工程巨款難籌,不免“仰屋徒嗟,焦灼曷已”。與此同時,安徽到上海一帶卻又陷入“苦旱”狀態(tài),“棉稻歉收”,李鴻章也只有長嘆:“豈南北各有一天也!”

到七月下旬,災情進一步惡化,“津、河各郡竟成澤國”,只有種在高地上的農(nóng)作物得以保全??墒牵瑥钠咴露湃盏桨嗽鲁跛?,“連雨六晝夜,高地收成遂又大歉”。

到八月中旬,永定河上的決口增加到了十余處,維修費用估價也提高到了三十余萬兩。嘉慶六年(1801年)的水災與之規(guī)模相當,當時中央財政尚算充實,當年即撥款一百數(shù)十萬兩賑災,“次年春夏尚有巨資接濟”。而且這些撥款中既有來自國庫的公款,又有大量屬于內(nèi)府的皇室私錢,真可以算是家國同構(gòu),體恤下民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