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
在上中學之前,我的伙食都是相當不錯的,就算是上初一離開了家去姑媽家所在的那個村莊上學時,也不例外。每天放學回姑媽家,吃著她蒸的熱乎乎的大花卷和拌黃瓜,配上幾個可口的炒菜,還有姑媽家蒸的像老鼠般大又甜又面的紅薯。每次臨上學前,還不忘記再帶走一個大花卷。再加上隔三差五偷吃一下她藏在柜頂?shù)穆榛?,我的飲食生活就格外豐富多彩了。
不過,這樣精神上是不太自由的,比如放學必須按時回姑媽家,在姑媽家還不能像在自己家一樣隨便發(fā)脾氣,有什么不爽都得忍著,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嘛。
到了鎮(zhèn)上的中學后,我終于過上了我向往了很久的自由生活,不用天天回家,住到了學校的集體宿舍,遠離家人的監(jiān)視,別提有多高興了。
但飲食生活,卻一下從小康水平降到貧民了。好在精神生活的豐富和自由,完全填補了食物方面的單調(diào),當精神自由的時候,吃什么都是快樂的。
自帶飯菜
這種吃飯的方式在學校同學里占一多半的數(shù)目。一般一星期可以回家兩次,一次是星期三,另一次是星期日。每到星期三的下午,學校會放小半天假,讓學生們回家取饃。我們?nèi)齼蓛杉s上自己村的同學,背著饃布袋一路跑回家去。到家后,裝了菜,蒸好饃,晚上之前再返回學校。比較戀家的,可以住一夜,第二天一早趕回學校上早讀課也可以。另一次取饃的時間是星期日,通常周六下午放學后,全部學生都會跑回家過周末,然后周日下午再帶上三天的干糧返回學校。
所以每次回家,帶來的都是三天的飯。全班甚至全校所有的同學,這三天所吃的菜,無一例外都裝在一個比較大的罐頭瓶里。菜的種類不同,但無非也就是土豆絲、咸菜絲、炒圓白菜、炒蘿卜、炒蔥花等。主食就是饃,饃就更差不多了,最大的區(qū)別也就是白一點黑一點,大一點或小一點而已。饃都裝在網(wǎng)兜或者布袋里,掛在宿舍的墻上。用網(wǎng)兜和布袋的好處是饃不會餿掉,但每次吃的時候,饃都會變得梆梆硬,被風干了。
我最常帶的菜是咸菜絲。因為我媽跟別人的媽不太一樣,她不會像別的媽媽一樣對孩子毫無保留地溺愛,甚至有時候會忽略我們的感受。每次回家,她懶得炒菜,就撈幾根咸白菜或者腌黃瓜,切好后拌一下,裝進罐頭瓶里,裝好后用抹布擦一下瓶子,放進已經(jīng)裝好饃的網(wǎng)兜里,說:“好了,走吧。”
每次到了學校和同學們在宿舍里開始吃飯時,我掏出罐頭瓶,就發(fā)現(xiàn)帶的咸菜只剩下半瓶。一個同學看著我的瓶子說:“你這樣不行,你看我媽怎么給我裝的菜?!彼统鲎约旱牟似浚锩媸浅赐炼菇z,滿滿的一瓶,被壓得瓷瓷實實,她吃半天,也只吃掉很淺的一層。而我的咸菜,還沒夾幾筷子就沒了。所以剩下的幾天我就沒菜吃了,只好厚著臉皮蹭她的土豆絲,搞得她每次吃飯都皺著眉頭,很擔心地看著我的筷子,生怕我一筷子把她剩下幾天里所有的量全夾走了。
有一次我取完饃去她家等她一起走,親眼目睹了她媽媽給她裝菜的情景:炒了一大碗土豆絲,一點點往瓶子里塞,塞一會兒就用筷子使勁在瓶子里戳幾下,最后那么大一碗居然全裝進去了,慢得我在邊上都等得不耐煩。然后我就明白,那種關(guān)愛就隱藏在能耐著性子做一件事情之中。我和我媽都沒有耐心,就算她有耐心裝,我都沒耐心等。我從來不會未雨綢繆,只能等沒菜吃時后悔當初沒耐心多裝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