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府是一塊燙手的山芋,陽明赴任的廬陵縣更是山芋中的山芋。
于是,他決定先禮后兵。
可恨之縣必有可憐之處,廬陵縣天天上演山寨版《一號法庭》,終于激起了江西政壇的官憤:告狀對我省而言實屬正常,但不事生產(chǎn),全民告狀,這也欺官太甚了吧!
于是,大家團結一心,貫徹實施給廬陵縣穿小鞋的方針政策:朝廷每年對吉安府的攤派,廬陵都得出大頭,經(jīng)年累計,已成為一筆沉重的負擔。
王陽明清楚以暴制暴、以黑吃黑只會激化官民矛盾,不利于樹立政府正面形象,不利于解決實際問題,不利于構建和諧社會,整個一“三個不利于”,便向吉安知府和江西布政使提交了一封《廬陵縣為乞蠲免以蘇民困事》,擺事實講道理,并承諾自己可以解決好廬陵縣民亂告狀的問題。
兩個長官本來就沒指望對廬陵縣的巨額攤派能收上來,主要目的還是想通過威懾迫使縣民本分務農(nóng),別沒事告來告去。再加上他們明白陽明也是一號人物,何不賣個面子給他?倘若真能治理得當,倒也不失為兩全之策,便減免了廬陵縣多余的攤派。
縣民開始覺得這個新縣官還是挺夠意思的,但且慢,夠意思并不代表你就可以剝奪我們最大的人生樂趣—告狀。俗話說得好,犯賤是普遍真理,你我只是其中之一??h民該怎么著還怎么著,告聲依舊。
這日,陽明勞累了一天,下班回家,沒走兩步,就望見一大群縣民哭爹喊娘,如喪考妣地簇擁著向縣衙走來。
陽明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車轔轔馬蕭蕭,整個一明朝版《兵車行》!
陽明不敢怠慢,趕緊將縣民請進了縣衙。
眾人七嘴八舌,爭先恐后地呈遞各自的狀子。
定睛一看,都是諸如張三偷了李四家兩個雞蛋,某甲在網(wǎng)上注冊了一堆馬甲攻擊某乙這類屁事。
陽明還沒表態(tài),冀元亨已然怒了:靠,XP不發(fā)威,你當我是DOS??!
陽明之所以如此淡定,是因為一切皆在其掌控之中。
查查縣志,廬陵人拿告狀當飯吃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早在朱元璋時期,應對這一頑癥就曾出臺過措施:地方官挑選民間德高望重的老人,方圓一里設一人,呼為“里老”,由他們來仲裁糾紛,并有權鞭撻頑劣之徒。不服管教,擅自越級告狀者,將受嚴懲。
看來,大家早已淡忘了這條祖訓。
但陽明認為,事情應該回到它本來的狀態(tài)。
于是,這天傍晚,收了攤的小商販,下了學的小朋友,打完太極的老大爺,都在縣城各處看到了由王陽明親筆撰寫的公告:
廬陵縣自古就是出文人的禮儀之縣,現(xiàn)在卻變成了訟棍的樂園,我真為你們感到羞恥。本縣身體不好,反應也沒你們快,所以跟你們約定好,今后除了人命關天,非訟不可的大事,不要動不動就跑來告狀,一般糾紛去找“里老”解決。訟書也要有個規(guī)范,字數(shù)不能超過六十,講清事實即可,不要扯東扯西,表達欲望確實強烈的,可以考慮去當網(wǎng)絡寫手。從今往后,再有瞎告一氣的,本縣從重處罰決不姑息。話說回來,我這也是為你們謀劃,到底是因為一時之怒與人爭訟,破敗其家,遺禍子孫好呢,還是大家伙踏實務農(nóng),安居樂業(yè),其樂融融好?你們好好考慮考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