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我在淘寶開了一家名叫“CY故事”的小店,“CY”取自“創(chuàng)意”和“誠意”。本來只是作為一個上了年紀的女青年對自己迷茫的未來作出的小小掙扎,沒想到會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關(guān)于這個小店最初的設(shè)想,是某天我閑得無聊,與要好的編輯水果聊天時的靈光乍現(xiàn)。說起來一點也不高端大氣上檔次,當時我只是想開個有償陪聊的網(wǎng)店罷了。對于多年給雜志寫小說的我來說,陪聊不僅能掙錢,還能搜集素材,更能滿足自己作為一個八婆的好奇心,多好!不過,幸好水果及時提醒我:“你確定別人會愿意付錢找你聊天?”
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思考,我越想越覺得這項服務(wù)有點像午夜情色電臺節(jié)目,果斷作罷!其實有些所謂的創(chuàng)意,不過是將一個尋常的念頭調(diào)轉(zhuǎn)而已——從想得到別人的故事,變成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給別人,我的想法掉了個頭,于是,就有了這個故事店。至于為什么是賣故事,說句老實話,因為我除了會敲點文章掙點稿費之外就沒別的手藝了。
事實就是這樣的,如果我有足夠的審美并且會算賬,我可以開服裝店;如果我會燒菜且有本錢,我可以開飯店;如果我膽子大且跑得快,我可以去擺地攤……總之,如果我會干別的,可能不會有這個賣故事的小店。
所以,這個店是這樣一種產(chǎn)物:一個身無所長的大齡女青年對自己現(xiàn)狀很不滿,她在閑得無聊的時候迫切想知道別人是怎么生活的,她覺得有人應(yīng)該也像她一樣,好奇除了自己以及自己認識的人以外,那些陌生人是怎樣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
于是就開始了,我把四處聽來的故事寫下來,然后標價一元上架出售,其實不付錢也能看,付款完全是一種自愿行為,我對每一個看完故事的人沒有任何約束,如果讀者看完故事之后什么也不做,我也不會做出任何抗議;當然也可以點擊購買,花一塊錢,為自己從這個故事里得到的任何一種感覺買單。
小店開了一年,慢慢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有很多素不相識的人也來跟我講他們經(jīng)歷或是聽到的故事。時至今日,這個小店不僅完成了它的使命——展現(xiàn)了這個世界上各種人的不同人生,還在開店的過程中,很多東西被一點一點放大,故事店所做的已經(jīng)不僅僅是“展現(xiàn)”部分人生,而是慢慢開始影響那些看故事的人,“影響”他們的人生。第一次覺得我的故事店對別人有了真實的“影響”是在某個深夜。一個男生在旺旺上給我留言,他說:“我不知道你們這個店有什么樣的魔力,讓我的前女友半夜給我打電話,泣不成聲,我們已經(jīng)分手很久了?!?/p>
我無從得知他的前女友是看了哪個故事感同身受的,應(yīng)該是關(guān)于愛情的吧。店里的愛情故事很多,分分合合總是相似,很容易在故事里看到自己,為別人的故事流淚,最后也為自己哀傷。不知道有沒有因為看了故事店里的故事而重新在一起的人(如果有,一定要去店里告訴我)。那個深夜的留言,也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這些故事,也許真的是有力量的,所以,值得我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