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初戀,是未戀,正自覺“解看花意”的時代。情緒的不同,不只是男子和女子有分別,東方和西方也甚有差異。情緒即使根本相同,情緒的象征,情緒所寄托,所棲止的事物卻常常不同。水和星子同西方情緒的聯(lián)系,早就成了習(xí)慣。一顆星子在藍天里閃,一流冷澗傾瀉一片幽愁的平靜,便激起他們詩情的波涌,心里甜蜜地熱情地唱著由那些鵝羽的筆鋒散下來的“她的眼如同星子在暮天里閃”,或是“明麗如同單獨的那顆星,照著晚來的天”,又或“多少次了,在一流碧水旁邊,憂愁倚下她低垂的臉”。
惜花,解花太東方,親昵自然,含著人性的細致是東方傳統(tǒng)的情緒。此外年齡還有尺寸,一樣是愁,卻躍躍似喜,十六歲時,微風凌亂,不頹廢,不空虛,踮著理想的腳充滿希望,東方和西方卻一樣。人老了脈脈煙雨,愁吟或牢騷多折損詩的活潑。大家如香山,稼軒,東坡,放翁的白發(fā)華發(fā),很少不梗在詩里,至少是令人不快。話說遠了,剛說是惜花,東方老少都免不了這嗜好,這倒不論老的雪鬢曳杖,深閨里也就攢眉千度。
最叫人惜的花是海棠一類的“春紅”,那樣嬌嫩明艷,開過了殘紅滿地,太招惹同情和傷感。但在西方即使也有我們同樣的花,也還缺乏我們的廊廡庭院。有了“庭院深深深幾許”才有一種庭院里特有的情緒。如果李易安的“斜風細雨”底下不是“重門須閉”,也就不“蕭條”得那樣深沉可愛;李后主的“終日誰來”也一樣的別有寂寞滋味??椿ǜ毻ピ?,深深鎖在里面認識,不時還得有軒窗欄桿,給你一點憑借,雖然也用不著十二欄桿倚遍,那么慵弱無聊。
當然,舊詩里傷愁太多,一首詩竟像一張美的證券,可以照著市價去兌現(xiàn)!所以庭花,亂紅,黃昏,寂寞太濫,詩常失卻誠實。西洋詩,戀愛總站在前頭,或是“忘掉”,或是“記起”,月是為愛,花也是為愛,即使全是真情,也未嘗不太膩味。就以兩邊好的來講,拿他們的月光同我們的月色比,似乎是月色滋味深長得多?;ǜ挥谜f了,我們的花“不是預(yù)備采下綴成花球,或花冠獻給戀人的”,卻是一樹一樹綽約的,個性的,自己立在情人的地位上接受戀歌的。
所以,未戀時的對象最自然的是花,不是因為花而起的感慨——十六歲時無所謂感慨——僅是剛說過的自覺解花的情緒,寄托在那清麗無語的上邊,你心折它絕韻孤高,你為花動了感情,實說你同花戀愛,也未嘗不可——那驚訝狂喜也不減于初戀。還有那凝望,那沉思……
一根蛛絲!記憶也同一根蛛絲,搭在梅花上就由梅花枝上牽引出去,雖未織成密網(wǎng),這詩意的前后,也就是相隔十幾年的情緒的聯(lián)絡(luò)。
午后的陽光仍然斜照,庭院闃然,離離疏影,房里窗欞和梅花依然伴著成為圖案,兩根蛛絲在冬天還可以算為奇跡,你望著它看,真有點像銀,也有點像玻璃,偏偏那么斜掛在梅花的枝梢上。
二十五年新年漫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