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施密特:與中國為鄰》 中國與美國(4)

施密特:與中國為鄰 作者:赫爾穆特·施密特 弗朗克·西倫


西倫:您同基辛格談過這些問題嗎?

施密特:在那個時候?沒有。當時,我是財政部長,這件事與我無關(guān)。

西倫:但您對這件事還是感興趣的?

施密特:感興趣,是的。但基辛格當時是尼克松手下的安全顧問,而我是財政部長。如果當時我們有更多的時間進行私下談話,我們可能會談到這些問題,但也不是出于職務(wù)上的原因。當時中國在世界財政政策方面還不起什么作用。而且,也不允許我插手我的外長同事的事務(wù),當時的外長同事是瓦特·謝爾。即便當時我心目中已有這樣一個確定性的問題,即如何持久地阻止中國回到蘇聯(lián)的軌道?

西倫:相對來說,這在毛統(tǒng)治下是不大可能的。

施密特:從今天的角度看,可以這么說。至于在當時是否不大可能,我不知道。不管怎樣,當時人們是無法知道的。

西倫:如果從中國的視角看尼克松那次訪問,這對毛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功。不是毛不得不去美國,因為是美國總統(tǒng)前來拜訪他,而不是毛去美國。在過去的150年里,西方殖民國家包括美國,都對皇帝不屑一顧。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毛也不被世界重視,世界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于莫斯科。

施密特:在毛的眼里,這肯定是一個成就。但對他來說,很可能不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就,而是一個理所當然的成就。毛是以更長遠的歷史眼光思考問題的。不管怎樣,這不過是重演了直至18世紀皇帝統(tǒng)治中國時還理所當然的事情。當時,他們讓外國國王和國家元首去中國進貢磕頭,然后又仁慈地讓他們在中央帝國的邊界之外消失。這樣一種習俗持續(xù)了2000多年。經(jīng)過150年的中斷之后,現(xiàn)在又恢復常態(tài)了。但這是毛,是他恢復了這種常態(tài)……

施密特:絕大多數(shù)美國人對中國是一無所知的。但他們都確信,美國式的民主是最好的,第二好的是民主制度本身。對“六四”風波他們從心底里感到憤慨。這是一種非常天真的反應(yīng),但在美國傳統(tǒng)的主流看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西倫:失望的激烈程度,是否也與80年代美國產(chǎn)生了錯覺,以為中國正在走向資本主義的民主?

施密特:是的,人們對此只能感到可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