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在讀者中最以詩歌著稱,然而八寶山陵園她的墓碑鐫刻的不是“詩人林徽因",不是“作家林徽因",乃“建筑師林徽因墓”。她本職研究古建筑,也設計現(xiàn)代建筑,雖一度享譽文壇,卻不過是個客串文學舞臺的“票友”而已。首先說明這一點,因為它關聯(lián)到林徽因的創(chuàng)作特色。她同時代卓有建樹的女性作家們,有的秉承文學“載道”傳統(tǒng),欲以改造社會為己任;有的人生曲折多舛,需要文學作宣泄情感的渠道;有的成名愿望強烈,借助文學千古流芳;再就是為經(jīng)濟所迫,賺稿費接濟營生。林徽因全然沒有這些負累,既無需賣文為生,她生活的富庶早在一般有產(chǎn)者之上;也沒有靠文學成名的意識,此前已經(jīng)是京城知曉的名媛;更無意用文學作推動社會變革的武器,她從不愿介入政治;當然有抒發(fā)感情的時候,但是還遠不到沉湎、濫情的地步。林徽因的文學創(chuàng)作,特別是詩歌,不妨說全是寫給自己的,可謂是文人的自語,或如她詩里說的:“我在輕輕的獨語。"每一個作品完篇,她并不急于發(fā)表,或許不為追求發(fā)表,閑放著獨自吟哦、咀嚼,再就是在朋友問傳閱。逢編輯朋友索討,則拿去一首幾首,大體這么公之于世的。有些篇章生前從未發(fā)表過《靈感》《我們的雄雞》皆是。據(jù)說,還有一些未曾發(fā)表的手稿湮沒于亂世了,委實可惜。
林徽因十分多情,詩人總歸是多情的,而林徽因的情感愈加細膩。
一處靜穆的庭院,一株垂柳,乃至一柄菩提葉,甚至單是默默坐在窗前,便會牽出她細細的綿綿的情思。這些小詩,并非“為賦新詞強說愁”,往往觸景生情,猶如古代詩人的即興遣懷,無不是林徽因生活情緒及時的真實的記錄,她對生活的極度熱愛在詩里得到生動的體現(xiàn)。然而,林徽因又終究是頗具知性的學者,她不滿足停留在表層的情感抒發(fā),多半寄寓了咀嚼人生后的思索。《紅葉里的信念》這樣逾百行的詠嘆長幅自不必說,即使如不足百字的《前后》,看橋下駛過的船、橋上走過的人,十分尋常的牛活場景也能激起她感嘆“:沒有終點/這前面。/背后,/歷史是片累贅 !”晶瑩的短章便顯得些許沉甸人生閱歷不深的青年,怕不易體會這樣的詩句“:吹散記憶正如陳舊的報紙飄在各處彷徨,/破碎支離的記錄只顛倒提示過去的騷亂。/多余的理性還像一只饑餓的野狗,/那樣追著空罐同肉骨,自己寂寞的追著/咬嚼人類的感傷;生活是什么都還說不上來,/擺在眼前的已是這許多渣滓 !”需提醒讀者,專注林徽因詩篇的優(yōu)美時,切勿忽略了那些凝重而形象的詩句。也莫要只顧陶醉于她吟詠個人情感的佳句,由此以為,優(yōu)雅的女詩人只會在客廳里淺吟低唱。要知道,看似十分柔弱的詩人,竟出人意料地堅強。她擔心腎切除手術失敗,躺上手術臺之前留下了《寫給我的大姊》準備與親人訣別。詩里并不見絲毫的凄楚悲哀,倒反過來安慰大姐“:如果有點感傷,你把臉掉向窗外,/落日將盡時,西天上,總還留有晚霞?!比绻娴臎Q別了,她愿自己定格于美麗的晚霞。
是的,林徽因愛情主題的詩篇廣為讀者傳誦。欣賞這類作品,最好不必拘泥于詩人生活里的情事,不宜索隱她寫給哪位異性、眷戀什么情狀。這樣讀詩,不免徒勞添足,有時會適得其反。一些被學者們解讀為與徐志摩相關的作品,若深入了解詩人生平,其所指更像是她的丈夫或者金岳霖。尤其不應把林徽因的全部詩作認定是僅僅“止于寫小姐隱秘的情事",乃至武斷她“在詩藝上精研追求,思想上卻消極頹廢”。認真統(tǒng)計的話,愛情主題只占她詩篇的少數(shù),寫風物、寫時光、寫生死的筆墨格外多。為了尋訪古建筑她經(jīng)常踏入窮鄉(xiāng)僻壤,有機會和底層大眾接觸,穿戴著“鄉(xiāng)下人的笠帽,草鞋”,仿佛有了“鄉(xiāng)下人的性情"(見《旅途中》)。當然筆下就呈現(xiàn)了民生疾苦,如《年關》《、微光》,以及不是他們疾苦但饒有意味的同樣值得關注的《昆明即景》。
文學史家越來越正視林徽因的小說創(chuàng)作,盡管她只有六個短篇。
作品這么少,不意味內(nèi)容的寡淡?!都放卸髿⑷瞬诺臅r代《文珍》
歌頌敢于自主命運的弱者《窘》體現(xiàn)人性關懷《繡繡》充滿人道精神,《鐘綠》嘆息世事無常的宿命《九十九度中》記錄了貧富懸殊的都市景象。這與林徽因詩歌的偏重個人思緒不同,也與許多女小說家逾越不了自我情結有異,顯示林徽因具有關懷現(xiàn)實的寬闊胸襟和審視歷史的深邃 目光,較之“閨秀”派顯得“大氣”,較之“大氣"的“革命”派則不那么空泛。林徽因的小說,一篇有一篇富于特色的藝術追求,或著力塑造人物如《文珍》,或客觀刻畫心理如《窘》,或渲染主觀情緒如《繡繡》,或細節(jié)上見精神如《吉公》,或營造詩意氛圍如《鐘綠》,或窮形盡相如《九一九度中》。回顧現(xiàn)代白話短篇小說進程,五四文學初期乃至整個二二十年代,除魯迅一些作品(并非全部 )脫卻了稚嫩痕跡,整體狀態(tài)尚有待成熟,冰心、廬隱、馮沅君這等一流的女小說家無一例外?,F(xiàn)代短篇小說真正成熟階段在三十年代,林徽因的作品堪稱成熟作品的代表。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王蒙初試意識流小說仍明顯的生澀,再看三十年代的《九十九度中》已經(jīng)那么圓熟,恰如卞之琳評價的“,允稱吾國早期最像樣的意識流小說",林徽因有著怎樣的才氣不言而喻了。
在學院派看來,林徽因的散文作品更少,能歸入他們的狹義美文視野的僅寥寥數(shù)篇。和林徽因小說一樣,是以少勝多。那篇《彼此》,其文如人,讓后世讀者得以直接感受林徽因生前口若懸河的健談風采、豪爽性格。關于徐志摩的兩篇,一往情深外包含對詩人的洞見,是其他女性悼念文章所不備?!吨虢z和梅花》更把柔美與睿智融合得天衣無縫。林徽因散文思路活躍,情感濃烈,文氣酣暢,語言簡練,加之優(yōu)雅的抒情,生動的敘事,精辟的議論,因此贏得了學者高度評價,認為可在“五四以來優(yōu)秀篇目之列”。卞之琳甚至說,林徽因詩歌“不如她的散文好",贊賞林徽因散文其實是“并非形式上的詩,不外露的詩"《( 窗子內(nèi)外:憶林徽因》)?!洞白右酝狻芬黄?,兼用小說技法,不僅場景素描、人物剪影非常精彩,而且不乏情節(jié)因素,為作品增添許多異彩。本書破例選入她十多封書信,不要誤會以它湊數(shù)。書信作美文讀,自古而然,司馬遷有《報任少卿書》,嵇康有《與山巨源書》,以后的王維《與裴迪秀才書》,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宗臣《報劉一丈書》,直至清末民初林徽因自家先賢林覺民的《與妻書》,歷代無缺,數(shù)不勝數(shù)。林徽因的這些書信,縱然難比他們那般回腸蕩氣,亦自有其真切、嫵媚,撥動讀者的心弦。她給沈從文信中寫道“:不過我同你有大不同處:凡是在橫溢奔放的情感中時,我便覺到抓住一種生活的意義,即使這橫溢奔放的情感所發(fā)生的行為上糾紛是快樂與苦辣對滲的性質,我也不難過不在乎。我認定了生活本身原質是矛盾的,我只要生活;體驗到極端的愉快,靈質的,透明的,美麗的近于神話理想的快活,以下我情愿也隨著賠償這天賜的幸福,坑在悲痛,糾紛失望,無望,寂寞中挨過若干時候,好像等自己的血來在創(chuàng)傷上結痂一樣 !"林徽因的書信,不是書信體的文章,不在做文章,破了文章的套套框框;不會想到身后公開,沒有種種心理羈絆,純粹的私下交談,信筆所至,隨意率性。不經(jīng)意間,比散文作品愈加能看到她的為人本色和文學才華,可以說,不讀林徽因書信,很難真正認清這位才女。
還值得一說的是,林徽因的建筑文章,富于激情,文采斐然,毫無學術文章的枯燥乏味,素來為建筑同行們稱道。他們確信,即使梁思成署名的文章,其精彩處必定經(jīng)過林徽因潤色點化 ,所以書中也選入普及性的幾篇。不過,比起不適宜一般讀者的專業(yè)論文,這幾篇已經(jīng)不大能夠窺見才女文筆的神奇。
林徽因還有個劇本《梅真同他們》,但只完成四幕中的三幕。就這殘本,無論就內(nèi)容,就藝術,恰如美學家朱光潛所稱贊“:現(xiàn)在話劇中仍留有不少的‘文明戲’的惡趣,一般人往往認不清 Dramatic 與 Theatrical的分別,只求看一個‘鬧臺戲’,林徽因女士的輕描淡寫是悶熱天氣中的一劑清涼散?!毕抻趨矔w例規(guī)定的篇幅,劇本割愛了。
綜觀林徽因創(chuàng)作,就得回到開頭說的林徽因“票友”身份。唯票友才能有林徽因這樣從容自在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不矯情,不浮躁,不粗疏,不勉強,創(chuàng)作出十分精美的作品。與他人相比,一是數(shù)量少,二是水平齊整,三是內(nèi)容和情感的誠實。林徽因說“作品最主要處是誠實",同樣的意思她表達過多次,要求真實、誠實,是林徽因創(chuàng)作觀的基點。加之她的天賦、學養(yǎng)、性情,讀者有幸獲得一位唯真、唯情、唯理、唯美的優(yōu)秀作家,她身處眾多現(xiàn)代才女中,卓然不群 ,耀眼奪目。
人民文學出版社在一九九二年和二O o 五年先后出版過《林徽因》
(中國現(xiàn)代作家選集叢書)《林徽因選集》,兩個版本除插圖數(shù)量有異,文本完全相同。林徽因的文學作品不多,似無從選起,故“選集”未選,基本一網(wǎng)打盡。此“新編”依舊求盡 ,另外 ,補入若干不無審美的書信 、建筑文章,并加上一批新發(fā)現(xiàn)的詩歌、舞臺評論。要特別說明,以前各種林徽因作品集,文字、標點錯訛不少,校勘十分用力的三卷本《林徽因文存》糾正了數(shù)十處。“文存"里還包括建筑論著、翻譯作品,其實是套“全集”。此編文本全選自“文存”,唯首次編入“文存”的詩歌《古城黃昏》“,文存"遺漏了最后七行,這次得以完璧,請讀者留意。
陳 學 勇
二0 0 九年的四月天于銀花苑寓所
006 l 林徽因作品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