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年,福建寧德上金貝發(fā)現(xiàn)了一座古墓,由于其格局特殊,座基采明十三陵中明長陵(明成祖永樂帝陵)的相同座向,雕飾多仿明皇陵規(guī)格,因此有學(xué)者及文史工作者認為,此古墓是明朝建文皇帝的陵墓。
建文帝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允炆,一四○二年“靖難之變”燕王朱棣攻入了南京,皇宮失火,建文帝下落不明。這個事件造成了明朝歷史中最大的懸案—— 一位皇帝失蹤了。寧德發(fā)現(xiàn)的這座古墓無碑文,墓前有舍利塔一尊,塔上刻有“御賜金襕佛日圓明大師第三代滄海珠禪師之塔”二十個字。如果照文史工作者的解讀,“佛日圓明大師”是指明太祖朱元璋,“第三代”是皇孫,“珠禪師”是朱姓禪師的諧音,那么這個塔文應(yīng)該是指:墓中的主人乃是有明太祖御賜金袈裟的皇孫,法名叫“滄海”的朱姓禪師。而建文帝削發(fā)為僧臨終的法名,就是滄海法師。二○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浙江浦江縣鄭宅鎮(zhèn)鄭義門村舉行盛大的祭典,迎接失蹤了六百年的族人鄭洽及其后裔認祖歸宗。鄭洽是鄭義門第八代世孫,一四○二年“靖難之變”后就失去蹤跡;而在福建寧德“鄭岐村”的祖宗鄭岐,卻經(jīng)學(xué)者考證,認定就是建文朝中的翰林侍詔鄭洽。
鄭洽失蹤后的數(shù)百年間,“鄭義門”二十六族祭祖時只敲二十五響,外加半聲輕響,因為鄭洽這一支家人從缺;二○一○年這一次祭祖大典中,鄭義門村的祠堂終于敲滿了二十六響,宏亮的鐘聲彌補了“鄭義門”六百年的遺憾。
浙江浦江“鄭義門”有明太祖朱元璋頒賜“江南第一家”之匾,以表揚鄭氏家族“九世同居”的忠孝仁義。相傳靖難之變后,建文帝曾潛藏于此,現(xiàn)仍有“大明建文老佛神位”、“老佛爺”神像等遺跡,并有一口“建文井”,相傳是建文逃亡躲藏追兵時藏身的枯井。有趣的是,鄭氏村人至今仍保有傳說中向建文帝致敬的“一步一磕頭”的舞龍燈風(fēng)俗。
而福建寧德“鄭岐村”就坐落于支提山華嚴寺的附近。全村的建筑風(fēng)格與閩東迥異,村中供奉“老佛爺”,與浦江“鄭義門”如出一轍;其古宅木柱上刻有對聯(lián),語句多似出自浦江鄭義門《鄭氏規(guī)范》之家訓(xùn),亦有“九世同居孝義家”之嘉言;村前的“鄭宅井”似與鄭義門“建文井”一脈相傳;鄭岐村的鄭氏族譜取名為《白麟譜》,似乎反應(yīng)了鄭岐(即鄭洽)心懷鄭義門“白麟溪”的故鄉(xiāng)之情。
附近的支提華嚴寺與明永樂五年發(fā)生的三件事有關(guān):其一,寺中有永樂五年明成祖朱棣親書“華藏寺”匾額;其二,欽差太監(jiān)周覺成送匾來后,就留在支提寺監(jiān)修寺中的大雄寶殿;其三,寺中藏有明代木刻“支提寺全圖”,此木刻在文革期間被當(dāng)作豬圈板使用,以致多所損壞,現(xiàn)今拓片中仍可見“仁孝皇太后體坤德以資化恩隆三寶”、“圣像鑄千尊”、“鄭和”等字樣,被認為是明成祖永樂五年徐皇后鑄千尊菩薩命鄭和運送到支提寺的證據(jù)。那一千尊鐵鑄的天冠菩薩,至今仍有九百四十七尊存于支提寺內(nèi)。
寧德支提寺中珍藏著另一件明代的寶物,便是一件云錦袈裟。這件珍貴的云錦袈裟的正上方及中央,分別有九條及五條“五爪”金龍,被認為暗藏“九五之尊”的意涵,據(jù)說明朝時只有皇帝、皇后才能用“五爪”龍飾,那么為何一座寺廟中竟然藏有一件只有帝后曾能用的“金襕袈裟”呢?據(jù)《支提寺圖志》記載此一袈裟為明萬歷帝所賜,但是當(dāng)代專家學(xué)者考證,認為此云錦大量用金、緙絲技術(shù)和本色暗花之色彩,是明初南京云錦技術(shù)的特征。
那么,它究竟是明初洪武年間或是明晚期萬歷年間的產(chǎn)品呢?也就是說,這件云錦袈裟究竟是不是朱元璋賜給建文皇帝的袈裟呢?
歷史留白的懸案,經(jīng)過了六百多年的歲月,真相似乎正一點一滴地呈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