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jì)三十年代初,一名蘇格蘭“中國通”用《紫禁城的黃昏》所得稿費買了一個小島,并在島上掛起了偽滿洲國國旗,用來懷念他的中國“皇上”。每逢年節(jié),更會穿起大清旗裝,
邀請親友到島上進行“中國式”相聚。如此數(shù)年,從未放棄,直至一九三八年去世,終身未娶。島上一個陳列館,陳列著溥儀賞賜的朝服、頂戴及飾物等,這位“中國通”,就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英國教師——莊士敦。
比起前三位洋師傅對天主教的癡情不改,莊士敦的中國情結(jié)導(dǎo)致的信仰選擇,完全可以改變那句歌詞:愛到盡頭,覆水可收!以學(xué)者兼官員身份在華工作的三十四年間,從早年的基督教信仰到虔誠的佛教徒,可以說來了個雖不見得華麗、卻毅然而然的超級“大轉(zhuǎn)身”!
莊師傅的故事背景還是先從民國七年、也就是一九一八年說起更容易和“洋師傅”這個職位掛鉤。時任中華民國國務(wù)卿的徐世昌因欲出任民國大總統(tǒng),而不能繼續(xù)為“遜帝”溥儀充當(dāng)?shù)蹘?。為了溥儀日后的東山再起及重新執(zhí)政的需要,徐世昌等人決定為溥儀挑選一位教授歐洲憲政的英語老師。經(jīng)李鴻章次子李經(jīng)邁推薦,與英國使館交涉后,民國八年,四十五歲的莊士敦離開威海南區(qū)的行政長官職位赴京,正式開始了“帝師”生涯,被時年十四歲的溥儀稱為“蘇格蘭老夫子”。英國政府在其離開威海前,授予“高級英帝國勛爵士”勛章。溥儀當(dāng)然也沒虧待這位老外師傅,特別賜予了頭品頂戴、“御書房行走”等職。
在溥儀眼里,這位外國老夫子是相當(dāng)可愛的,并且在《我的前半生》中這樣描繪他:他來亞洲已有二十多年,在中國走遍了內(nèi)地各省,游遍了名山大川,古跡名勝。他通曉中國歷史,熟悉中國各地風(fēng)土人情,對儒、墨、釋、老都有研究,對中國古詩特別欣賞。他讀過多少經(jīng)史子集我不知道,我只看見他像中國師傅一樣,搖頭晃腦抑揚頓挫地讀唐詩……
而翻開老照片,很容易便可以捕捉到溥儀青少年時期舉手投足間那股純正的英聯(lián)邦紳士“范兒”,以致“大婚”后的記者招待會上,竟操著一口流利的英語回答各路記者提問。對雖已遜位,但幼居深宮、正值青春期的溥儀來說,整天面對的除了幾位嘮嘮叨叨的老太妃外,就是循規(guī)蹈矩的大清遺老和太監(jiān)宮女,突然間見到這么一位平和博學(xué)、對復(fù)辟大清全心贊成的外國師傅,當(dāng)然驚為天人。尤其莊師傅對西方文明的解析與言傳身教,讓少年溥儀大開眼界,可以說,這段教育經(jīng)歷對溥儀的一生影響頗大,當(dāng)然也為溥儀灰色的青少年時代涂上了幾筆絢麗的異彩。
原本一心想向這位特殊的中國弟子傳播西學(xué),沒想到老師卻被中國文化同化到難以自拔,不期然成為了一口“京片子”、身穿長袍馬褂、頭上花翎頂戴、踱著方步的“莊大人”。而名片上的中文“莊士敦”及下面的別號“志道”,無不深深折射出莊師傅對《論語》中“士志于道”的傾心認同。
溥儀被逐出宮時,莊師傅痛心不已,曾通過英國使館向民國政府施加壓力。溥儀去往天津后,師徒分離。莊士敦回到威海衛(wèi)當(dāng)專員。回國后接受了爵士爵位,任倫敦大學(xué)漢學(xué)教授兼外交顧問。九?一八事變后,代表英國外交部來中國辦理威海衛(wèi)歸還等遺留問題時,順便又到天津看望溥儀,對溥儀的前途充滿期待,并請溥儀給他的著作《紫禁城的黃昏》寫了一百多字的序言。一九三五年,溥儀在長春身任偽滿“執(zhí)政”時再次相見??梢韵胍?,師徒間的每次再會無不感慨萬端、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