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力鈞們以及他們著名的或光頭或家族血緣或桃花等品牌,正如2005年通過選秀平臺成為偶像派的李宇春那樣,成為我們這個社會在瘋狂制造明星流水線上的一種被稱為藝術的產(chǎn)品。他們成名背景幾乎是一致的——走的都是草根路線,當年李宇春想唱就唱開了,而方力鈞想哈欠就哈欠了。后來大家都知道,“春哥”的中性成了標志,老方閃亮的光頭也成了所謂具有社會功能指標的藝術符號。
流行就意味著問題,只是清醒的質(zhì)疑卻一直沒有跟進。方力鈞們攜他們?nèi)蘸蟾髯灾钠放凭褪窃诘玫交?ldquo;玩世”或“新生代”或“艷俗”的藝術風格批評判定書之后,成了藝術界的流行偶像,也直接開啟了一條藝術界具有深度商業(yè)價值體現(xiàn)的流行模式。但是對于這樣一個不斷被神化的過程,我們不成熟的機制導致了監(jiān)督的不可能性或人際式的視而不見,也讓一線藝術家滑入了藝術非正常循環(huán)的軌道,直接扭曲了當代藝術精神的價值觀與可能性的未來。中國當代藝術在整合更多社會資源的同時,也陷入了自身精神的迷失與深度的失調(diào)。
值得注意的是,明星藝術家在藝術資本的洗禮下,已經(jīng)完成人生際遇的重要轉(zhuǎn)變:從藝術轉(zhuǎn)化為財富,再由財富轉(zhuǎn)化成社會地位的訴求——在這種符合典型的功成名就的傳統(tǒng)社會價值觀的變化次序中,藝術的創(chuàng)造力已退居其次。
中國人精心策劃,趕在西方的圣誕節(jié)之前推出了明星方力鈞個展——不過,在視覺表現(xiàn)上并沒有多少起伏和節(jié)奏變化的跨度。三十年的掏家底式的組合性大餐,是不是有些乏味或缺失新意呢?是不是2007年上海美術館個展已經(jīng)被遺忘得一干二凈,我不得而知。一個展覽有一千個理由吧?不過一個流行性的展覽只有一個理由:配合當前的流行。
要改變已被無數(shù)買家“訂制”的藝術家看來是很難的,但是做好配套服務則是操盤手們的本質(zhì)職業(yè)了。這就不難理解,那些替藝術家操盤的操盤手們失去了對藝術基本精神的理解,更不能提闡釋的正確性——這是可以確定的。
操作展覽的人都過于相信自己的經(jīng)驗以及依賴對人際關系的熟絡,從而造成了盲目的完成任務式的“沖動”,以及沒有節(jié)制的做“皇帝新裝”的老套游戲活動,換來表面的效果。
當然,也有唯一的解釋,策劃性的展覽一定帶有不同程度的煽動性——只是在這樣一個由學者、知名人士構成的親友團似的吹捧是不是過于肉麻和沒有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