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來自各方的抨擊,該雕塑作者之一李東言在媒體上拋出了《沒人否定“陳總司令”》一文,強詞奪理地為其所作所為辯解:“至于浮雕上沒有陳獨秀的頭像,即不是由于我們‘順風說話,看官爺臉色下筆為文的扭曲的文化性格’,更不是我們有意背離歷史真相。為了突出陳獨秀在五四運動中的作用,我們選取了他創(chuàng)辦的《青年雜志》(后改為《新青年》的書影刻在雕塑的顯著位置。刻《青年雜志》和《新青年》雜志的書影而不刻頭像,完全是出于整個雕塑構(gòu)圖的勻稱和美觀考慮,絕不是‘非好即壞,非美即丑’的簡化思維方式和‘成王敗寇’的思想方法做崇”云云。面對李氏強詞奪理的狡辯,學者牧惠以《還是不明白》為題,悲憤地指出:“讀畢這段話,我更加困惑。用《新青年》的書影而不刻頭像,是‘為了突出陳獨秀在五四運動中的作用’;那么,怎么解釋上面卻有李大釗和魯迅頭像呢?把他們刻上去,是‘為了突出’還是為了縮小也屬《新青年》大將的李大釗、魯迅的作用呢?對于屬于陳獨秀們學生一代的毛澤東(是陳獨秀勸毛澤東“讀一點馬克思的書”,毛澤東也說“陳獨秀給我的影響超過了其它任何人”;胡適之《非留學篇》中有“我的學生毛澤東”句———以上引文見《陳獨秀與中國名人》,朱洪著,中央編譯出版社),為什么在雕塑中占那么突出的位置?李東言先生未加解釋,因此我也不便妄加猜測。說到弘揚五四運動精神,我以為,浮雕上刻呼喚被冷落多年的德先生、賽先生歸來的相關(guān)內(nèi)容,似乎也比在上面刻毛澤東的詞《沁園春•長沙》更合適。”[4]
對于這座沒有陳總司令的名為“翻開歷史新的一頁”的雕塑,各路學者在強烈評擊的同時,也不約而同發(fā)出了“總有一天這個雕塑得推倒重來”的預(yù)言。如果不幸而言中,那時的中國人或許才真正擺脫精神之桎梏,翻開歷史新的一頁吧。
——歷史在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