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身體在這次復(fù)出中更是每況愈下。有一次,“王安石以疾居家”,皇帝命“中使勞問”,“自朝至暮十七反”,一天竟派人看望了十七趟!有時皇帝還派御醫(yī)來為王安石診治,一般來說病人也要給御醫(yī)出診費(fèi),“例贈一千”。但王安石要給錢時,皇帝跟王安石說:“朕已支賜”,“不須再給”。而王安石不好意思,堅(jiān)持要給,皇帝說:“如是,可少與,勿多也!”這樣的君臣關(guān)系世間不多矣!
在這種情況下,王安石一再堅(jiān)持要求離去,說“匹夫之志,有不可奪?!被实劢K不能留住他。
熙寧九年十月,王安石再次罷相,一個銳利的時代過去了。
皇帝想重賞王安石五十斤黃金,但被王安石回絕,他連汴京相府里一草一木都不帶走,自輕裝回到了江寧。
王安石離去之時,神宗正當(dāng)30歲,已經(jīng)是而立之年。年老體弱的王安石放手遠(yuǎn)去,將這片江山放給這年輕的皇帝去激揚(yáng)指點(diǎn)。年輕的皇帝從此就要獨(dú)立執(zhí)掌變革大旗。為這個繼往開來的新局面,他將自己的年號由“熙寧”改為“元豐”,這個年號一直沿用到8年后他英年早逝。
1085年三月,一代明君宋神宗“崩于福寧殿”,“年三十有八”。
王安石萬萬沒有想到,衰老的他還活著,而攜他共指點(diǎn)江山的那個年輕的皇帝卻先死了。
聽到這個消息的王安石,悲痛難抑:
神宗皇帝挽辭二首
將圣由天縱,成能與鬼謀。
聰明初四達(dá),俊乂盡旁求。
一變前無古,三登歲有秋。
謳歌歸子啟,欽念禹功修。
城闕宮車轉(zhuǎn),山林隧路歸。
蒼梧云未遠(yuǎn),姑射露先晞。
玉暗蛟龍蟄,金寒雁鶩飛。
老臣他日淚,湖海想遺衣。
年僅十歲的太子趙煦繼位,是為宋哲宗。因皇帝年齡太小,“一應(yīng)軍國事,并太皇太后權(quán)同處分”。太皇太后立馬啟用司馬光。
當(dāng)王安石聽到司馬光掌權(quán)朝廷后,只說了句:“司馬十二作相矣!”此淡然一句,仿佛那波瀾壯闊的變法已經(jīng)與他這個弄潮手無關(guān)。
王安石就像一個穿越而來的現(xiàn)代人,帶著他超然于歷史的眼光,如一把尖刃插入中國歷史的這個節(jié)點(diǎn)。所以他比這個時代的人更超然,當(dāng)蘇東坡他們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時,王安石已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他帶著為1000年后婦孺皆知行之廣泛的改革措施,來到了這個時代,但是對于時代來說,來得太早了。沒有多少人理解他,他從這個時代黯然地離去。
之后,他的變法被司馬光悉數(shù)廢除。
元豐八年七月,罷保甲法。
十一月罷方田法。
十二月罷市易法,保馬法。
元祐元年二月,罷青苗法。
三月,罷免役法。
沉默地看著一項(xiàng)一項(xiàng)新法被廢的王安石,這一次再也忍不住憤怒,責(zé)問道:“亦罷至此乎?”“此法終不可罷,安石與先帝議之二年乃行,無不曲盡!”
至此,王安石新法被基本罷盡。但八月時,因?yàn)闆]有錢用,司馬光又部分恢復(fù)了青苗法。
1086年,大宋元祐元年,四月初六,王安石去世,享年六十六歲。去世時,他連一篇墓志銘都沒有,武則天尚留無字碑,而王安石,連碑都不留,只在墓志上簡單地寫下:“安石三蒞江寧,卜居鐘山,子姓兄弟,多著籍焉。”
這就是讓大宋風(fēng)云滾滾為其來的一個偉人的一生。世間爭議,與我何干?!
50年后,北宋滅亡。
他曾想力挽狂瀾,避免大宋覆滅的命運(yùn),但他可以逆天,卻不能變天。他的努力,不過只是滾滾而逝的歷史的一個插曲而已,他的演出,不過是螳臂擋車一場。
北宋滅亡后,倉皇進(jìn)入南宋的驚魂未定的君主大臣紛紛把王安石這個異類定為亡國元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