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終了,雨下大了,人們還站著不散,歌不斷地唱著。
這就是同仇敵愾!這就叫萬眾一心!
1940年 2月,為了慶祝即將到來的“三八國際婦女節(jié)”。戰(zhàn)地服務團又決心編排一出新劇,朱克靖團長召集十幾人商議此事,并一錘定音:“婦女節(jié)的戲,要由女同志來寫,集體創(chuàng)作,由林琳、王于畊執(zhí)筆。”新劇的名稱定為《大時代的女性》,要反映在偉大的民族革命戰(zhàn)爭中的婦女活
動或婦女運動,反映她們走過的道路和作出的貢獻。
王于畊對這個題材再熟悉不過了。她本身就是這樣一位不斷追求進步的大時代女性。她的周圍,還有很多像她一樣年紀的花季少女,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但大家的人生目標相同,都是為投奔新四軍抗日隊伍而來。團里為王于畊和林琳召集了一個有近二十位女兵參加的座談會,朱克靖和徐平羽兩位團長都參加,請每個人講自己參加革命的經歷,居然大多數都是瞞著父母偷偷跑出來的。她們在參加革命工作前,大都像王于畊一樣受過進步書籍和革命思想的熏陶,從事過救護傷員、慰問抗日部隊、街頭宣傳等救亡活動。
經討論有了頭緒之后,王于畊提出可以寫成三幕大戲并出一個提綱,與林琳商量一致,請李增援指導后向兩位團長作了詳細匯報,順利通過。王于畊負責寫前兩集,林琳負責寫最后一集。團領導讓兩個人搬到團部住單間,有桌椅,便于寫東西。兩個人伏案疾書,進展很快。初稿形成后,即在李增援建議下送印廠油印,邊排戲邊修改。
“三八”節(jié)慶祝大會召開當天,大祠堂里擠滿了人。大會結束后,《大時代的女性》開演。該戲由邵惟擔任導演,李增援也始終在排演場上指導,戲修改得很順暢。加之林琳、常竹銘、康寧等二十多位演員基本上都是自己演自己,表演逼真生動,所以一亮相就博得滿堂彩。第一幕在雷鳴般的掌聲中謝幕,軍首長專門跑到后臺,稱贊這出戲演得好。大家受到鼓勵,更增強了信心,后兩幕戲演得更認真,贏得了更多掌聲和歡呼聲。
通過參與創(chuàng)作《繁昌之戰(zhàn)》和《大時代的女性》兩場大戲,王于畊在軍中聲名遠揚,獲得了一個新四軍“才女”的美譽。
就在 1940年的“三八”節(jié)上,王于畊被評為全軍先進人物,代表服務團所有姐妹接受了隆重的表彰。就在這天,王于畊的《沿著鐵軌走》一文發(fā)表在新四軍軍部的《抗敵》雜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