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懋在50年代聲勢獨大,但自1962年開始就出現(xiàn)了競爭對手——有本錢與之匹敵的是邵氏兄弟。1958年,邵逸夫與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制作電影,邵逸夫任總裁。1961年,位于九龍清水灣半島的邵氏影城正式啟用。邵氏的資金來源并不像國泰集團那樣來自跨國企業(yè),而是來自公司本身的業(yè)務:當時邵仁枚負責東南亞的幾百間邵氏電影院,最初是購買別人的片來放映,后來他們決定自己開拍電影,就用電影院賺到的錢投資。那年代的東南亞華人沒有很多消遣,周末多數(shù)會一家大小到電影院,加上邵氏電影一向不俗,所以他們的生意發(fā)展得很好。一部電影通常上映一周左右, 因為人家不會重看上星期已看過的片子,就是說,邵氏一年大概需要出品五十二部電影。
電懋和邵氏競爭激烈,喜歡搶拍一樣題材的電影(例如《武則天》及《楊貴妃》),率先上映的就會贏得票房,后來者就好像在重播舊片,乏人問津。其中一部搶拍的戲是《紅樓夢》。因為個人喜好,我父親最想拍的也是《紅樓夢》,并安排讓張愛玲寫劇本,可惜被邵氏搶了先,電懋覺得也沒有必要再拍。電懋1971年結(jié)業(yè)后,這個劇本下落不明,我父親的一個朋友想去找,但找不到,現(xiàn)在也沒有人知道這個劇本到哪里去了。電懋之所以結(jié)業(yè),是因為陸運濤在1964年去臺灣參加亞洲影展途中,因空難身亡。5關(guān)于空難的原因有很多種猜測,有人說是劫機導致撞山,言之鑿鑿,張大春在《城邦暴力團》中也提起過這件事。陸運濤辭世后,業(yè)務由其妹夫朱國良打理;1971年正式關(guān)閉了制片部,再順勢把永華制片廠轉(zhuǎn)讓給嘉禾。
我父親在電懋時,主要有三個工作地點。第一個是電懋在九龍尖沙嘴美麗華(也就是現(xiàn)在彌敦道美麗華酒店)的辦公室。第二個是九龍牛頭角的永華片場,這片場至少有兩個廠,可以同時拍不同的室內(nèi)戲。我小時候到片場,見他們拍戲前總要響鈴,示意現(xiàn)在要拍戲了,請大家安靜。第三個地方就是我現(xiàn)在的家,他們就在這里討論劇本。我們這個房子位于加多利山嘉道理道的山景大樓,不少明星就住在附近的太子道,來這里很方便。為什么當時大家都住在這一帶呢?原來沿著太子道走到九龍城就是機場,過了機場再經(jīng)過一片荒蕪之地就會到達片場,一眾明星為了方便,就聚居太子道一帶了。
他們的工作模式是這樣的:首先寫好劇本,再排版印出來,然后大家拿著劇本討論。通常開會的有正、副導演以及制片和主角。討論時間非常長,有時從下午一直談到夜深。他們會不斷飲咖啡或茶,甚至靠抽煙提神,往往弄得煙霧彌漫,所以每次碰到他們開會,我都會連忙躲進房間。
從1957年到1963年,父親在電懋擔任過六十多部電影的制片人,最成功的包括張愛玲編劇的《南北一家親》和王天林導演的《野玫瑰之戀》等。他自己擔任編劇的電影一共有兩部,一部是在電懋之前所編的《有口難言》,另外一部就是在電懋期間的《南北和》(1961年)。其實《南北一家親》也是我父親編劇的,但只署了張愛玲的名字。我的猜測是張愛玲寫了第一稿,但她實在不了解南北文化的沖突,我父親便改了很多,考慮到張愛玲的名聲,他最后就僅僅署了她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