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命從八十歲開始6

文壇記憶 作者:周明


原先去過冰心同志家的人,都會發(fā)現(xiàn)她住房的狹小。老少三人,僅居一個并不寬敞的小單元。這還是解放初期她和吳文藻先生由日本回國之后,吳先生擔任了中央民族學院的教授,他們定居于此的。這座和平樓系民院教授樓,當時算是條件好的。這兒花木蔥蘢,景色宜人,她是喜歡這個地方的。長期以來安居樂業(yè),生活得很愉快。她是一個知足者。知足則長樂哇。只是后來人口發(fā)展了,房子卻未增添,就愈來愈顯得狹窄了。加之,近年來她連續(xù)生病,住院,身體每況愈下,需要有人照料。她還要撰寫回憶錄呢。這就更需有人幫助查閱資料,整理文稿。所以組織上批準她的二女兒擔當這一任務。女婿陳恕和孫子小鋼也就都必須住在家里,生活在她身邊。家里還有一位保姆。還時常有外國朋友來訪。因此一個小小的單元房就無法容納這一家老小了。本來,冰心同志和吳文藻先生,多年來各居一室,便利生活和寫作。后來就只好又同居一室,以便騰出一個房間給吳青夫婦居住。所以有次我去,冰心同志幽默地說:“瞧,我們老兩口分居幾年后,又‘破鏡重圓’嘍。”

不久,她的這一困難情況被中央領導同志得悉后,立即批示擬撥專款,給冰心同志建造一座獨立的平房。這個做法,也有先例,周恩來總理生前就曾批準為科學家李四光、高士其建造了專門的平房。冰心同志很感動,也很感激,然而更多的則是不安。她誠懇地婉言謝絕了。她說:“好多普通老百姓住房還比咱們擠呢,不能這樣麻煩中央,也不能這么做。她只希望如可能在她現(xiàn)在居住的樓房附近,再找一兩間普通房子,夠住就行。”

冰心,就是這么一個人,一個淡泊而寧靜的人。她總愿意自己能夠給予、能夠對于社會多做貢獻,而索取極少,極少。

去年,她的房子問題得到了妥善解決。用她開玩笑的話說:鳥槍換炮了?,F(xiàn)在有了寬敞的臥室、衛(wèi)生間,還有了一個明亮的客廳。

她常常喜歡一個人靜下來思索、寫作。跟她在一起總感到安靜、從容。她與世無爭。社會和人民給予她很高的評價和榮譽。她珍惜這些,卻并不追求這些,她看重事業(yè),而淡泊個人的名利地位,所以她生活得很平靜,很愉悅,也很樂觀。她只認為自己是一個作家;而作家,應該是以作品贏得讀者,取信于人民,服務于人民,別無其他選擇。

她說要像周恩來總理那樣,活到老,學到老。對于她來說,還要寫到老呢。

也許有心的讀者已經(jīng)注意到了,新華社于1985年10月1日播發(fā)的一則消息:著名社會學家和民族學家吳文藻教授逝世。電文中宣稱:幾十年來,吳文藻教授為中國社會學和民族學的發(fā)展培養(yǎng)了許多人才,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熱愛中國共產(chǎn)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根據(jù)他的遺囑,謝冰心同志將他生前三萬元存款作為中央民族學院民族學研究生獎學金基金,并把他珍藏多年的圖書資料貢獻給民族學院。

吳先生的去世,無疑對冰心老人是一個莫大的打擊。這次吳先生發(fā)病是在8月3日。送進北京醫(yī)院后便一直處于昏迷狀態(tài),直到逝世。其間,冰心去探視時,根據(jù)經(jīng)驗,她預感到吳先生將不久于人世。從醫(yī)院回到家中,她才打開先生的遺書,之后這么辦理的。她和吳先生大約都是在1980年寫了遺書,但是“背靠背”寫的,誰也不曾看過對方的,兒女們也沒有看過。

9月24日早晨,醫(yī)院里打來電話,通報吳先生去世的消息。本來大家想暫時瞞著冰心老人,偏巧她在電話機旁清楚地聽見了。她立時泣不成聲,悲慟之極。

他們可是風雨同舟、患難與共56年的恩愛夫妻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