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崔德眾讀我文章的同時,我向袁明教授介紹了南師與袁煥仙的淵源,袁教授也被南師的蜀中奇緣深深吸引感動。半個多世紀的往事被我們重新?lián)炱?,勾勒出南師蜀中生活的片段?/p>
二
拂去歷史煙霞,四十四年前的靈山一會歷歷在目,宛如昨夢。
那是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夏天,被譽為“鹽亭老人”的一代禪門宗匠袁煥仙先生,來到四川灌縣“諸峰聳蔚,俯瞰萬流,極趣清幽”的靈巖山掩關禪寂。
袁煥仙(1887-1966),名其章,字世杰。四川鹽亭縣麟瑞鄉(xiāng)龍顧村人。少有逸才,倜儻不羈。健談論,善畫,工書,早以辭章聞。清末時應童子試,年13歲名列前茅,先宿震之。辛亥革命后,畢業(yè)于四川法政學堂。
民國五年(1916年)后,袁煥仙曾任越西縣知事、鹽邊縣知事及直、魯、豫十四省巡閱使署及川康綏靖公署高等顧問。民國十五年(1926年),廣州革命政府在北伐進軍中,委派楊森為國民革命軍二十軍軍長,駐防萬縣。楊森委派袁煥仙署理夔關監(jiān)督,兼任聯(lián)軍總司令部軍法處長。當時朱德曾任楊森部團長職務,與袁煥仙關系很好,而且在關鍵時刻,袁煥仙還曾救過他,因此朱德一直稱袁煥仙為“煥哥”。
袁煥仙素來信奉佛教,精研內(nèi)典。四十歲時,見國家多難,人心緣溺,于是棄政從佛,先后師從吳興吳夢齡、鄂之翹楚秀空、蘇州李印泉、穹窿山道堅,后皈依報國寺印光大師。袁煥仙曾經(jīng)在成都十方堂禪院苦參“德山小參不答話”句,連日廢寢忘食。一天夜里,大殿插住的大門“哐當”而開,他豁然大悟。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蜀中碩彥大竹蕭敬軒、巴縣朱叔癡、榮縣但懋辛、潼南傅真吾等一百余人恭迎袁煥仙于成都三義廟住持維摩精舍。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袁煥仙當選為“國大代表”,到南京參加“制憲國大”會議,并在南京成立首都維摩精舍,盛況空前,許多國民黨政要如陳誠、陳立夫、周宗岳等時來參叩,執(zhí)弟子禮。袁煥仙但以佛法供人,不及其他。人強詢以政,不得已,著《我之國是》,但求全國團結(jié)以御外侮,安息以厚民生。曾赴臺灣講學,臺灣地區(qū)、日本等地大德均希望他留在臺灣弘揚佛法,袁煥仙均予以謝絕,一年后返川。隨后常往來于內(nèi)江、重慶、潼南、鹽亭、中江各地,講授佛學。
1949年后袁煥仙回鹽亭老家休養(yǎng),1966年,“文革”將起之時灑然圓寂,享年八十。
袁煥仙先生著述宏富,曾寫日記數(shù)百冊,頗富懿言嘉行及史料。又作詩、文、詞及楹聯(lián)千百章,都在“文革”中散佚,《維摩精舍叢書》第一函雕版亦毀。叢書第二函未及匯刻,現(xiàn)在尚存的僅有《心經(jīng)》三講,《釋通禪與王恩洋》《東方學術之函討》《說莊子齊物論序》四部而已。
或許,袁煥仙在上山之前,很可能就“去何處閉關參禪”一事請教過十方堂住持昌圓法師,昌圓法師或許建議他去的就是靈巖寺。因為早在1937年,昌圓法師就曾與其弟子能清和尚住持過灌縣靈巖、般若兩寺。
據(jù)袁煥仙先生的弟子、著名大德楊光岱所整理的雜章中介紹,袁先生在下山前曾為靈巖寺正殿撰有一聯(lián):
溉數(shù)萬頃良田,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清,好個比鄰秦太守;
揉千七則藤葛,不說話亦墮,欲說話亦墮,拈與胡僧阿耆多。
該聯(lián)既表達了袁煥仙先生對都江堰的修建者李冰的由衷贊美,又蘊含了他對佛學的無限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