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主持人,可能最吃驚的要數(shù)我的家人。小時候的我,性格與如今大相徑庭,不僅極其內向,見了陌生人還會害怕,幾乎到了能不說話就不開口的地步。你問我是多小的時候?一直到讀初中之前。
聽我母親說,我是到了兩歲多才開口說第一句話的,奶奶一度誤以為我是啞巴。我第一次開口叫爸爸媽媽,余音未消,自己就害羞得鉆到了桌子底下。
雖然那次開口講話讓家里人心中懸著的石頭落了地,但我還是對說話十分恐懼,很少和周圍的小朋友交流,更別說和陌生人交談了,這樣的狀態(tài)一直持續(xù)到上小學。
上了小學后,我的“社交恐懼癥”略有好轉,跟老師、同學多少有了些交流,但我對說話這件事產(chǎn)生特別的興趣,是從第一屆國際大專辯論賽開始的。
1993年,我第一次知道了辯論還有比賽,也第一次體會到所謂偶像的力量。
那屆辯論賽中,我認識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偶像——姜豐。她是那一屆復旦大學隊的女辯手,也是辯論隊的一辯。
1993年的國際大專辯論賽是在獅城新加坡舉行的,當時的評委中,《明報》出版人查良鏞先生赫然在列,他還有個更響亮的名號——金庸。
辯論賽在全球華語地區(qū)掀起了收視高潮,就像我們現(xiàn)在追著看《中國好聲音》一樣。當年的姜豐,亦如而今的李宇春,一戰(zhàn)成名。她和隊友們過五關斬六將,為中國拿下了首屆國際大專辯論賽的冠軍。
從那時起,姜豐便成為我的偶像。她唇槍舌劍、針鋒相對所折射出的魅力與智慧,每一場都令我折服;她和隊友與對手之間你來我往的縝密邏輯,更是對我觸動頗深。
不用說,我坐在電視前直直地盯著畫面的一幕,肯定被父親看在了眼里。他對我的這種愛好很是鼓勵,還在辯論賽結束后給我買了本《獅城舌戰(zhàn)》。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那本書的模樣:封面上不但有彩色的圖案,還印著新加坡的石獅標志,而主書名是清爽的四個大字——獅城舌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