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不抵抗主義”就不僅是張學良的個人意見,而是“東北干部”的集體決定了。
張學良與榮臻通話時,“事變”剛剛開始,張學良只知道“日本鐵道守備隊約一中隊,向我北大營營團射擊”,但是“事變”的發(fā)展很迅速,日軍很快就占領營口、長春等許多東北城市,應該說,日軍的侵略意圖暴露得很清楚了。但是,張學良仍然堅持主張“不抵抗”。9月22日,張學良得悉日軍有向哈爾濱推進之勢,致電東省特區(qū)長官公署轉護路軍司令部說:
頃聞日軍有向哈埠推進之訊,如果屬實,仰相機應付。維彼不向我軍壓迫,我應力持鎮(zhèn)定;萬一有向我軍施行壓迫之動作,該部應即避免沖突,暫向安全地帶退避,以保安全。
此電雖無“不抵抗”之詞,但內容與“不抵抗”并無二致。當時,國民黨大佬李石曾、張繼、吳鐵城在北平,都和張學良討論過“事變”問題。9月23日,吳鐵城致電蔣介石報告:
對沈陽事件,漢兄等主張始終不抵抗,但以急速解決為妥。
如果說,“事變”初起,榮臻剛剛以電話向張學良請示時,張學良以為還是“尋常性質”,可以以“小事化了”的方式處理,但是,這時已經(jīng)是“事變”后的第5天了。張學良卻仍然沒有改變“不抵抗主義”的任何表示,這就不是以判斷失誤可以解釋的了。
12月21日,日軍分三路進攻遼西重鎮(zhèn)錦州,張學良仍無堅決抵抗打算。同日,他致電第一軍司令于學忠,電稱:“近當日本進攻錦州,理應防御,但如目前政府方針未定,自不能以錦州之軍固守,應使撤進關內?!逼浜?,蔣介石下野返鄉(xiāng),25日,南京國民政府電令張學良“應盡力之所能及,積極抵抗”。在此情況下,東北軍曾與日軍有所交手,但仍于1932年1月2日放棄錦州,退入關內。不久,蔣介石復出。同年6月,汪精衛(wèi)、宋子文等自南京飛北平,會晤國聯(lián)調查團。19日,汪、宋會晤張學良,動員張在山海關地區(qū)與日軍“小加抗戰(zhàn)”,但是,仍然受到張學良的堅決拒絕。關于這一過程,張學良回憶說:
見面之后,出示蔣委員長親筆函,大意是汪院長來平,為對日軍事問題,同我相商。
談詢之下,汪表示政府打算在華北對日本用兵之意。我遂詢問,政府是否具有堅絕的決心,有無相當?shù)臏蕚?。我們不要再蹈往年抗俄之覆轍。汪答曰:“不是那個樣子的事,是因為政府受到各方面的言論攻擊,希望我對日本作一個戰(zhàn)爭姿態(tài),小加抗戰(zhàn),至于勝敗則所不計,乃是在政治上可以應付輿論之指責也?!蔽荫雎犞?,驚訝憤慨,遂即答曰:“政府既無準備和決心,擬犧牲將士之性命,來挽救延續(xù)政治之垮臺,我不取也。”汪遂曰:“這是蔣委員長的意思。”我說:“你若說是蔣委員長的意思,蔣委員長是我的長官,他會直接給我下命令的。他不會寫信,說汪先生你來同我商討。既然說是同我商討,這種并不是真正的抗戰(zhàn),而是拿人家的性命,挽救自己的政治生命的辦法,我的表示是,決不贊同?!?/p>
這時候,東北早就全境淪陷,日本已于當年3月成立“滿洲國”,并且進一步覬覦華北。蔣當時的計劃是,要求張學良撤換庸懦無能的熱河省主席湯玉麟,派兵“占據(jù)熱河,與東三省義勇軍打成一片”,“威脅山海關,令倭寇使之不敢窺竊平津”。蔣認為:“救國御日之道,莫此為要”,曾在日記中表示:“致函漢卿,督促其實行之?!币虼?,蔣介石托汪精衛(wèi)帶給張學良親筆信的內容,并不如張學良所述這樣簡單。即使如汪所云,只是要張“小加抗戰(zhàn)”,“作一個戰(zhàn)爭姿態(tài)”,但是,對于一個渴望洗雪家仇國恥的愛國將領來說,不正是提供了一個“為國效力”的機會嗎?至少,可以乘機要求南京政府發(fā)奮備戰(zhàn)呀!然而,張學良仍然毫不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