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戰(zhàn)爭中的大家庭(1)

河山闕:親歷抗戰(zhàn)1937-1945 作者:董貽正 薛傳釗


我在礦山居住期間,曾經(jīng)兩次離開父母,獨自在外生活。二姑母和父母都認為在礦區(qū)不能讓孩子上學是件憾事。恰巧在離八步不遠的賀縣郊外,新成立了一所臨江中學。學校剛剛成立,挺不正規(guī)。全校只設(shè)高中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因離市區(qū)遠,學校師生全部住校。這兩個年級既不適合我,也不適合小姐姐。我不清楚姑母是怎樣說服校方,讓他們同意我倆到學校試讀的。其實我那時大約10歲,嚴格說只讀過小學二年級。就這樣,我和小姐姐就乘長途汽車去“上學”了。

那是設(shè)在祠堂里的學校。教室設(shè)在昏暗的祠堂中廳,放著破舊的長條桌子和長條凳子。學生不多,但還得好幾個人擠坐在條凳上。吃飯是在一塊草地上(后來才有桌子),讓大家蹲著或站著吃??傊?,一切顯得簡陋、無序。我們兩個是“特殊”學生,而我又是全校最小的學生,所以學校安排讓我住在教務(wù)處一位老師的房間里,她住下鋪,我住上鋪。早晨6點鐘就吹響了起床號,我卻睡得死死的。學生們一早起來要進行軍訓(xùn),先是打上綁腿、升旗、做操、跑步。我當時體弱,也未長高,只用半條綁帶就夠了,把腿綁成一根“小竹筍”似的。但走不了幾步路,綁帶就全脫落下來了。跑步時我總也跟不上。因此學校就免了我的軍訓(xùn)課。上初一文化課時,我總在最后一排找一個角落坐下。因為上數(shù)學課就像在聽天書;語文課講文言文也聽不懂,寫作業(yè)是干瞪眼。只有歷史、地理課等一些非主要課,我聽得懂,也愛聽。后來,干脆聽得懂的課就聽,懂不了就溜出去玩。我不知道小姐姐是怎樣上高一課的,不過我沒發(fā)現(xiàn)她溜出來,她也不知道我在逃課。同房間的老師也常常問我一天是怎么過的,我也如實地告訴她。她知道我一個人常溜到野地玩,擔心我玩丟了。于是她想了一個辦法,找了一些色彩鮮艷的布條,教我用布條編織涼鞋,鞋底是木質(zhì)的,鞋面是編織的。這樣,我又有一樣新鮮的玩意兒做了。有時甚至編得忘了去聽故事課(歷史課)了。

每周周末,我同小姐姐都會回到八步二姑母家中。大概過了一個月左右,姑母認真地問我們兩個在學校學得怎樣。我說在學校挺好的,可以聽故事(歷史、地理課),可以自由到四周野地里玩。在那里可以拾到各種各樣太平天國的錢幣,有的埋在地里,很容易挖出來。在田地還有幾尊長了銹的“火炮”(椐說那個祠堂曾經(jīng)是太平天國時期的軍隊駐地)。晚上,可以跟同學到田邊抓蟋蟀。老師們摸了田螺,炒熟了當宵夜,還讓我吃呢……總之是一個挺好玩的地方。我不記得小姐姐是怎么說的。過了不久,二姑母就不再讓我們?nèi)ギ斶@種“自由學生”了。這時,姑母一家又從八步遷回桂林,小姐姐也隨他們?nèi)ス鹆稚蠈W了。而我又回到了礦區(qū)的家中。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