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早年經(jīng)歷,卡佩奇曾說:
我認為我的確從早年生活中學到了一些重要的東西:主要是如何照顧自己和如何自給自足。當我4歲半時,我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活下去而已。很多孩子都沒能活下來,他們的故事也不為人知,但幸運的是我挺過一切活下來了。所以我把這一切都看作是一系列隨機的好運氣。
馬里奧·卡佩奇并非典型的諾獎得主,但很多獲獎者的確成長于窘迫的環(huán)境中。其中一個例子就是1957年的文學獎得主阿爾貝·加繆。
加繆1913年出生于阿爾及利亞,在他還不到1歲時,父親就死于馬恩河戰(zhàn)役。阿爾貝深愛著他的母親,她是一名清潔工,每天為生活和工作疲于奔命;家中的事務由嚴酷、冷漠的外祖母操持。雖然很窮,但阿爾貝的童年生活過得很開心,因為有學校里的一群朋友、他擅長的足球、海灘還有可以游泳的港口,最重要的是有陽光。后來,加繆曾寫道“生活在陽光下的人不會失敗地度過自己的一生”。除此之外,還有路易·熱爾曼,他是加繆的小學老師,為人熱誠,曾額外幫助過那些有學術潛力的男孩。對阿爾貝來說,他就像父親一樣。他曾勸說阿爾貝的外祖母讓阿爾貝去參加法國公立中學的入學考試,而不是去當個學徒掙點錢補貼家用。
阿爾貝每天12個小時的中學生活非常嚴苛,因為他后來患上了肺結核,所以學業(yè)被迫中斷了一年。這個病也困擾著他的余生。最終,他在阿爾及爾大學獲得了哲學學士和哲學碩士學位。22歲那年他出版了第一本書,一本散文集。1934年他加入了共產(chǎn)黨,但很快對共產(chǎn)黨感到失望,最終被開除黨籍。他是勞動劇院的活躍分子,也在《阿爾及爾共和黨人報》擔任記者。1940年,他搬到巴黎,但在1942年因患病被迫住進了法國中部的一家療養(yǎng)院。1943年,他加入了地下抵抗組織,成為該組織刊物《戰(zhàn)斗報》的主編。該報由加繆和讓—保羅·薩特[13]共同創(chuàng)立。
[13] 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1964年文學獎得主。
加繆在他的作品中展現(xiàn)了高水準的獨立智慧,公共道德和個人道德。1942年,他的短篇小說《局外人》[14]出版問世。小說的主人公默爾索不善言辭,舉止怪異,在海灘上槍殺了一個阿拉伯人。他最后被判處死刑,不僅因為他犯下的罪行,也因為他拒絕向社會傳統(tǒng)低頭。這部小說沿襲了美國硬漢派犯罪小說的寫作傳統(tǒng),它被廣泛地誤讀,以至于加繆在后面的版本中加入了一篇解釋性的后序。1947年,他的另一部眾所周知的小說《鼠疫》出版問世?!妒笠摺芬员狈且粋€因鼠疫爆發(fā)而被隔離的小鎮(zhèn)為背景,實則描繪了一則德國侵占法國的寓言。加繆在這本書中總結了自己的思想:
[14] 柳鳴九版譯為《局外人》;張一喬版譯為《異鄉(xiāng)人》。
我只是說,這個地球上存在著禍害和受害者,我們應該盡可能地拒絕站在禍害的一邊。
加繆因為否認共產(chǎn)主義的極權主義被左翼視為敵人,又因為在阿爾及利亞推崇協(xié)商和平也不被右翼認可。
加繆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兩年后逝世,享年45歲。時值一月,他正乘車旅行,車子由他的出版商的侄子駕駛,突然車子沖到路邊撞在了樹上。盡管超速似乎是最有可能的原因,但這起車禍的起因至今仍被人們熱議。獲得諾獎之后,加繆給他以前的老師熱爾曼先生寫信,感謝他在困難時刻對自己的幫助。路易·熱爾曼也回了信,信的開頭寫著“我親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