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強迫自己改變(2)

大道當然:我與萬科(2000-2013) 作者:王石


你可以不喜歡,不熱愛,但置身其中,直到找到你熱愛的事業(yè)或職業(yè)之前,應該全身心投入。人人都希望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并且能有一番成就。但在多數(shù)情況下,人對自己真正喜歡什么、終身職業(yè)從事什么,未必很清楚。在不知道自己真正熱愛什么之前,要把現(xiàn)有的事情做好,因為它們都是生活的體驗和積累,會和日后找到的興趣領域發(fā)生聯(lián)系。

既然想做好,首先得了解相關專業(yè)知識。從多元化轉向房地產專業(yè)時期的萬科管理層,在莫軍、徐洪舸、肖楠之后,才越來越多屬于學習建筑設計、工程出身,之前的大都是半路出家:蔡順成是出版社出身,大姚是學汽車制造的,馮佳學經濟,魯東勇是寫劇本的,郭鈞是社會學專業(yè),丁長峰是國際政治專業(yè)畢業(yè)。俗話說“隔行如隔山”,對萬科這幫后生卻不大適用。這些在市場上叱咤風云的總經理們有個特點:喜歡在上衣兜里插兩支繪圖鉛筆,討論設計方案時,同建筑師一起,在圖紙上比畫、涂抹,創(chuàng)意、靈感就在圖紙上呈現(xiàn)出來了。我樂見其成,他們把方案弄出來,我點頭同意就是了。有時,我也想拿紅藍鉛筆在圖紙上涂抹一下個人的想法,甚至躍躍欲試,轉念又想:董事長勾畫出的想法,部屬是采納呢,還是不采納呢?還是當甩手掌柜吧。

無論如何,上至董事長,下到一般員工,都必須經歷從外行轉向內行的訓練,即使不喜歡也要強迫自己接受培訓、考察、交流、學習。公司請來清華、同濟、東南大學的老師、學者給萬科管理層、一線總經理較系統(tǒng)地授課,還分批組織骨干人員赴國外考察??疾齑螖?shù)最多的國家是日本,因為文化特征相似,城市化特征接近——尤其是人多地少、城市人口高度集中、有大量超高層住宅建設等共同特點,加上日本住宅產業(yè)化的高度發(fā)展,非常適合萬科借鑒。

自1994年起,公司每年都會安排去日本考察。2000年以后,我更加深入地考察工程建造方法,接觸到住宅產業(yè)化的理念,也開始同一些日本的協(xié)會和公司進行合作。有一回偶然經過一家煤氣公司集展廳、辦公和科研于一體的總部建筑,各種有關煤氣的設施,融合科普、趣味呈現(xiàn)在眼前,引人入勝。這也使我有了“萬科建的第一座自用建筑,應該是能同市民交流的建筑研究中心”的想法,直接影響到后來梅林路63號萬科總部風格的形成。

2002年10月底,我與萬科同事前往日本考察。行程包括安藤忠雄建筑考察和日立電梯安排的考察項目。

早晨,抵達日立水戶電梯廠。紅白相間的電梯試驗塔格外醒目。工廠夾道歡迎,熟悉的禮節(jié):鞠躬,鼓掌,邊走邊鞠躬進辦公樓……主人開放了樓宇智能開發(fā)實驗室供萬科一行參觀,介紹產品時極其認真,中國客人的提問也同樣細致認真。

日立制作所是一家?guī)缀鯚o所不包的制造商,產品上至衛(wèi)星、原子能發(fā)電設備,下至高速機車、普通家電等等。日立獨立于日本九大綜合商社之外,以技術創(chuàng)新見長,曾在“世界500強”中排名至第六,2001年排三十二位,世界機電公司排名在索尼、松下之前,名列第三。

20世紀80年代中期第一次到日本考察,也安排了參觀工廠的項目?;▓@式的環(huán)境,機器人控制的流水線,嚴格的管理,勤奮的員工,一切都顯得那么新鮮、令人好奇。十幾年過去,我們不僅向日本企業(yè)學習,還向中國香港、新加坡、歐美企業(yè)學習,日積月累,耳濡目染,不知不覺中見識增長,不再是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感覺。眼前日本友人關于樓宇智能管理的介紹,萬科同人普遍感到很熟悉,不再有特別的新鮮感。中國企業(yè)在進步。

晚上回到繁華喧囂的東京。廣州日立潘總宴請,日餐,席地而坐。啤酒、清酒,頻頻舉杯,把盞言歡。說來奇怪,同潘總打了十幾年交道,卻是第一次坐下來喝酒。我們平時很少聯(lián)絡,有什么事,一個電話就搞掂,心有靈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