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驚喜禮盒(5)

煙霧彌漫你的眼 作者:【美】凱特琳·道蒂


當馬丁內(nèi)茲先生化為一堆閃著紅色火星的灰燼時——注意,一定得是紅色,黑色意味著沒燒透——我關(guān)掉機器,等溫度下降到500華氏度,再清理爐膛。耙子可以用來對付大塊的骨頭碎片,但優(yōu)秀的火化師會用一把細齒兒的金屬刷,清理那些細小的灰末。心態(tài)好的話,你都能掃出禪的韻味,像佛教僧人耙平沙花園那樣,輕輕掃,輕輕掃。

我把馬丁內(nèi)茲先生的骨頭碎片盛入一個金屬筐,來到火化間的另一頭,將它們倒在一個狹長的托盤上。托盤類似考古挖掘用的那種,用來尋找人們生前植入骨頭里的金屬物件,比如人造膝蓋、人造胯關(guān)節(jié)、牙齒填充物等。

這些東西必須全部移除,因為一會兒還要用骨灰研磨機處理碎片,這是火化的最后一道工序。“骨灰研磨機”聽起來像動畫片里的反派人物或怪物卡車的名字,說白了,就是個骨頭攪拌機,和電飯鍋差不多大。

我把碎片掃入研磨機,定時20秒。隨著高速旋轉(zhuǎn)的聲音,骨頭隨即變成了灰土狀,專業(yè)的叫法是“遺灰”。按照加州的規(guī)矩(確切來說是法律),馬丁內(nèi)茲先生的家人只能拿到盛在甕里的白色骨灰,而不是塊狀遺骨。遺骨會讓人傷心地意識到,馬丁內(nèi)茲先生曾經(jīng)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現(xiàn)在卻成了骨灰盒里的抽象存在。

不過,并不是所有文化都忌諱遺骨。公元一世紀,羅馬人用松樹干堆砌成柴堆,直接把尸體平放在頂層,將柴堆點燃?;鸹Y(jié)束后,哀悼的人們紛紛收集遺骨,把它們泡在牛奶里用手洗凈,然后放入骨灰甕中。

如果你認為只有縱情聲色的古羅馬人才會清理遺骨,那就大錯特錯了。在當代日本的死亡儀式中,遺骨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揀骨”儀式里,入殮師圍坐在火化爐邊,從爐膛中取出骨頭碎片,放在茶幾上。死者的親屬用長長的筷子,將遺骨一片一片夾入骨灰甕。最先夾起的是足骨,然后一點點往上,最后才到頭骨。只有這樣做,亡者才能邁著堅定的步伐走向永恒。

西風火化間里可見不到什么親屬,只有馬丁內(nèi)茲先生和我兩個人。人類學家喬佛瑞·戈勒在著名的《死亡之色情》一文中寫道:“大多數(shù)時候,人們之所以選擇火葬,是因為火葬比土葬能讓逝者消失得更加徹底。”我和馬丁內(nèi)茲先生非親非故,卻負責打理他的喪事,他只有我一個人為他“揀骨”。在古代,死亡儀式極其講究,要選擇特定之人和良辰吉時,全世界都是如此。像我這種只接受過幾周火化爐操作培訓的人,卻掌控著他在人世間的最后一程,實在有些說不過去。

我把馬丁內(nèi)茲先生的骨灰倒入一個塑料袋,擰幾下系好,放進棕色的塑料骨灰盒。我們在等候室擺了一些更高級的骨灰甕,鎏金的,邊上還鑲有貝殼做的白鴿。和其他大多數(shù)人一樣,馬丁內(nèi)茲先生的家人沒有選擇這款。

我在標簽上寫好他的名字,貼在承載他永恒之身的器皿上。我對馬丁內(nèi)茲先生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把他放到桌子上方的架子上。他和其他棕色盒子待在一起,靜靜等候自己的家人。下午五點,我已完成今天的任務(wù),成功地把一個人從尸體變成骨灰。帶著滿身的人類粉末,我下班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