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更向云山尋舊路(1)

父親南懷瑾 作者:南一鵬


太老師袁煥仙這么坦率、這么嚴肅地指出父親性格上的弱點,在父親的一生中,恐怕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成都附近灌縣(今都江堰市)有座青城山,“諸峰聳蔚,俯瞰萬流,極趣清幽”。山上有一座寺廟叫靈巖寺,父親得空的時候就往這里跑。灌縣離成都比較遠,遠離塵囂,每次都坐汽車去。這條路彎曲狹窄,路況很差,夏天雨水多,到處坑坑洼洼的,汽車時開時停,速度慢不說,坐在上面被顛得七葷八素的乘客時不時還要下來幫忙推車。當時在四川大后方流行一首詩,是根據(jù)古詩改編的,說的就是這段爛路。原詩是這樣寫的:“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苯?jīng)過當?shù)厝艘桓?,就成了:“一去二三里,拋錨四五回。前行六七步,八九十人推”。

靈巖寺之所以在中國文化史上享有盛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傳西法師。傳西法師是靈巖寺的住持,不是一般人,曾與湯用彤、梁漱溟、蒙文通、姚柏年、黃樹因、王恩洋、熊十力等人同為當時的佛學大師歐陽竟無先生的弟子。傳西法師本人極富才學,精通唯識法相之學,交往的多是名士、學者。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華西大學派滑竿師傅將他請下山,聘為教授,給學生講授佛學,他一直不肯應承。后來,在朋友們大力催促下,他才下山。誰也沒有想到,在課堂上,傳西法師突然將講課內(nèi)容改為“情與愛的哲學”。一個出家人竟然在一群大學生面前“談情說愛”,一時引為奇談,甚是轟動,都上了當?shù)氐膱蠹垺?/p>

傳西法師曾經(jīng)邀請李源澄先生來此創(chuàng)辦書院。李源澄,四川犍為人,字俊卿,又作俊清,師從廖平、章太炎、歐陽竟無、蒙文通等先生,先后在四川大學、西南師范大學任教。李源澄當時在靈巖寺的下院鐵佛寺辦了一個書院,就他一個老師,“艱苦卓絕,始終不退”。

燕京大學著名教授郭本道也在這里修習,他還把燕京大學圖書館的全套線裝《道藏》搬到這里,以免被日本人搶走。本來父親是沒有多少機會看到這些書的,這次機緣巧合,一下子看到了這么多的書,心里自是十分歡喜。

馮友蘭先生當時也在山上住了三個月,在靈巖寺讀了《指月錄》,下山后去教書,并在重慶出版了《新原人》,此后便走上中國哲學史的研究路途。

父親的老朋友凈天老和尚,也在靈巖寺待過,一直都稱父親為“南教官”。老和尚一生修行持戒,修音聲作佛事,以梵唄供養(yǎng)諸佛菩薩,為四川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的梵唄唱念的法師。凈天和尚于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以成都文殊院首座的身份,在六合樓圓寂往生,享年九十九歲。

靈巖寺本來是座小廟,并非什么千古名剎,“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之所以小有名氣,是因為傳西法師邀請而來的眾多名士匯聚于此??箲?zhàn)時期,避難的文化界朋友紛紛到這里投奔傳西法師。靈巖山住的和尚不多,卻住進來一批文化人,也是奇景一樁了。馮友蘭、錢穆、袁煥仙、賈題韜等人,當然也包括我的父親,他們都欠傳西法師一份大大的人情。這些人的吃和住,被傳西法師全包了。他們心存感激,打趣他不供養(yǎng)和尚,卻專門供養(yǎng)文人。法師因為這些文人濟濟一堂而十分開心,根本不計較廟里的收支是否平衡,回答他們說:不管啦,我還非得要供養(yǎng)你們不可。這些人物后來都為中華文化點燈傳薪做出巨大貢獻,法師的胸襟和眼界令人欽佩贊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