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練武是父親少時生活的二重奏。雖然體弱多病,他卻喜歡練武功,一心夢想著有朝一日做個俠客,行俠仗義,快意恩仇,真可謂是“學(xué)書未成先習(xí)劍,用劍無功再讀書”。他曾偷偷地叫人到上海,買了許多有插圖的武術(shù)書——大概是二十世紀(jì)初期的一些武術(shù)著作,真假也無從考證了,那些書后來也都沒能留下來。沒有老師,他就一個人待在書房里,趁家里沒有人的時候,照著書上的圖案,一招一式地依葫蘆畫瓢,倒也練得有模有樣。有一天,他讀完了書,照著書上的某個圖案,倒掛在梁上,兩條腿倒轉(zhuǎn)來勾著,支撐不了一會兒,便氣力不支,哐當(dāng)一下掉到地上,發(fā)出很大的響聲。祖父在樓下聽到,趕忙上來問:“出什么事了???”只見父親直挺挺地摔倒在地上,叫也叫不出來,動也動不了,只是不停地流眼淚。祖父不敢扶他,只是先拉個椅子坐下等著,過了許久,看他動了一下,才伸一只手把他拉起來。祖父既痛惜又愛憐地說:“你要練武功,不是這樣的,光照著書上的圖案比畫是學(xué)不會的。”說完他把長袍解開,打了一套拳,親自示范給父親看。父親這才知道,原來自己的父親武功很高,拳法也打得很好,真是身在福山不知福,舍近求遠,拜錯了老師。不過,他還是很不解,為什么祖父上來后不直接把他拉起來。祖父告訴他,跌倒了,尤其是老年人和小孩子,沒有哭出來或者不出聲,千萬不要去抱,也不要扶他,跌倒馬上去扶起來是很容易受傷的。父親后來常常以此例告誡別人。這是個常識,可惜許多為人父母者或者為人子女者都不懂。
自從見到祖父顯露了身手,父親就不時地糾纏著他要教自己武功,可是,祖父卻不肯答應(yīng),無論怎么樣也不親自教導(dǎo)他學(xué)武功。這是因為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是要“易子而教”——自己的兒女不能自己教,而是要交付給朋友,請朋友來教。因為親不責(zé)善,只有這樣教者才能無所顧忌地施教,學(xué)者才能全心投入學(xué)好。早在《孟子》中就已有這樣的教育理念。公孫丑曾問孟子:“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回答:“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則反夷矣?!蜃咏涛乙哉?,夫子未出于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zé)善,責(zé)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边@就是說,易子而教是為了防止父子因相互責(zé)善而關(guān)系交惡,從而影響了教育的效果。
父親后來也繼承了祖父的這種傳統(tǒng)觀念,常說做父母的不要把孩子盯得太緊,易子而教才好。父親對我們這幾個孩子的教育理念也是這樣的,他在國熙弟年少時就將他送往美國,由他人教導(dǎo),不可謂用意不深。同樣,父親雖然精通武術(shù),可是他在我們五六歲時,還是延聘拳師教我們國術(shù),并沒有親自教導(dǎo),就是秉承祖父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