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也有本錢的?!纸又f,‘要想踏進戲館門,并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托了許多人情,才能把生意說成功。因為我們是經(jīng)手票款銀錢的,進門先要拿出押柜洋錢三百或五百塊。老板要到北京邀角兒,我們又有墊款的義務(wù)。萬一新角登場,生意不好,虧了本,這筆墊款就要拖我們好些日子了。再說主顧方面,每天的戲票錢和水果、小賬等等,當日并不結(jié)算。往往十天半月,陸續(xù)給一點。等到快要臨別紀念,才能結(jié)賬,也只是把賬單送過去,隨他們高興幾時付,并不催著他們要錢。因為那些有錢的大老板,脾氣是不好伺候的,要看他們的眼色行事。如果碰著他們做生意蝕了本,或者正巧家里發(fā)生了不如意的事,趁早免開尊口。還有一種專做標金和橡皮股票之類投機生意的戶頭,他們手邊有錢的時候,付起賬來,痛快之至。你就同他通融一點款子,也決不還價的。但是遇到他們投機虧本,尷尬當口,就許不照面了。上海人稱為‘避風頭’。如果濫污拆得太大,索性腳上蹋油,一走了之。我們對這種戶頭,又必須要耳聽八方,火燭小心。不然一筆倒賬,準會吃進來的。總之千句并一句,吃我們這行飯,全靠腦筋要動得快,眼睛要亮,一張嘴要會恭維人,才能吃得開?!?/p>
“你聽阿昌嘴里講了這一大套,就可以明白當時上海各戲館的內(nèi)幕情形了。老板、案目、看客這三方面都有連帶關(guān)系的。老板要上北京邀角兒,就先向案目商量墊款。案目哪有錢呢,要靠他們出去四處張羅。有的就到老看客那里去借,反正將來戲票里面好扣還的。案目既下了本錢,等新角兒登臺,就把好座兒控制在手里,應(yīng)付他們的老主顧。老主顧也不是無條件能坐好座的,等新角兒走后,隔不了幾天,案目就要想法,請上一兩位票友,或是會唱兩句的紅姑娘,舉行一次會串。票價定得很高,由他們分頭硬派到許多老主顧的身上,這種票子稱為‘花會票’,純粹是‘打抽豐’的性質(zhì)。他們里邊有碰著投機失敗的戶頭,不但抽豐打不著,就連戲票錢也可能‘票’啦,那就算這個案目倒霉。還有那些有錢的主顧,拿了花會票,誰去聽戲,無非是多盡一點義務(wù)。有錢的多花點錢,算不了什么。這里面只是苦了一班愛好戲劇,真為了欣賞和研究藝術(shù)去的觀眾,經(jīng)濟不大寬裕,受到案目這樣重重剝削,可實在有點負擔不起了。總而言之,舊上海的形形色色,離不了一個‘錢’字。你剝削我,我再剝削他,一天到晚,一年到頭,老在這個圈子里轉(zhuǎn),上面講的也不過是其中一個小小的例子而已。直到對號入座的方法普遍實行以后,才無形中打破了這種案目的制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