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六年北伐,廣州誓師,蔣介石總司令三顧茅廬力邀,后父親出任國民革命軍參謀長,并兼東路軍前敵總指揮,一路北上打到山海關,最后完成北伐。這個時期,可以說是蔣、白兩人共同打天下的階段。
一九二八年北伐甫結束,突然爆發(fā)蔣桂戰(zhàn)爭,廣西與中央對峙七年,蔣、白分離。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抗戰(zhàn)開始,蔣委員長派專機至廣西將父親接到南京,任命父親為副參謀總長,并肩八年抗戰(zhàn),得到最后勝利??箲?zhàn)時期,蔣對白頗為倚重,重要戰(zhàn)爭如臺兒莊之役、三次長沙會戰(zhàn)、昆侖關之役等,莫不賦以重任。
抗戰(zhàn)勝利后,蔣介石主席任命父親為第一屆國防部長??墒?,國共內戰(zhàn)后期因父親助李宗仁選副總統(tǒng),蔣、白之間又出現了嫌隙。一九四八年徐蚌會戰(zhàn)及其后遺癥,更因兩封吁請國際調停的電報,蔣、白關系瀕臨決裂。
在臺灣十七年,蔣介石與父親的關系,始終沒有完全修復。
持平而論,蔣介石對父親的軍事才能是深有所知的。在國家安危的關鍵時刻,蔣往往會派遣父親前往解決困難,如指揮臺兒莊之役,督戰(zhàn)四平街之役,赴臺宣慰二二八事件等,在在都顯示蔣對父親的器重。但蔣介石用人,對領袖忠貞是首要條件,可是父親個性剛毅正直,不齒唯唯諾諾,而且有關國家大事,經常直言不諱,加上父親的桂系背景,蔣對父親的忠貞是有所疑慮的,并不完全信任。
事實上,父親一直是蔣介石的最高軍事幕僚長,扮演著襄贊元戎的角色,絕對無“取而代之”的僭越之想。李宗仁選副總統(tǒng),父親最初是強烈反對的。一九四九年徐蚌會戰(zhàn)國民黨軍隊潰敗,蔣介石下野,李宗仁代總統(tǒng),那也是大勢所逼。事實上,當時黨政軍的資源還是由蔣掌握,他自己不引退,沒有人能夠強迫他?!氨茖m”之說,并不屬實。父親一生把國家利益放在最前面,當時國民黨政權危在旦夕,父親才“不避斧鉞”上書蔣介石,提議敦促美、英、蘇三國出面調節(jié)和平。依父親估計,如果美國愿意派空軍一大隊進駐南京,青島美軍不撤退,或可阻攔共產黨軍隊渡江,這也是當時唯可使國民政府轉危為安的計策了。
現在臺灣及大陸一些人論及父親與蔣介石的關系,往往喜歡夸大兩人之間的矛盾,而且把矛盾變得瑣碎。其實蔣、白兩人之間的一些沖突,首先在二人的個性,二雄難以并立,兩個強人相處,沖撞勢必難免。而且古有明訓: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其次,是兩人在國家政策方面意見分歧時起的沖突。比如徐蚌會戰(zhàn),蔣介石與父親在這關系國運的戰(zhàn)役上,出現激烈爭執(zhí),前后因果,使兩人關系產生難以彌合的裂痕。但論者往往忽略了,蔣介石與父親也曾有過長期緊密合作而得到良好結果的關系,父親在北伐、抗戰(zhàn)所立的戰(zhàn)功,亦是蔣充分授權下得以完成的。蔣介石與父親分合之間的關系,往往影響國家的安危,他們兩人在國共內戰(zhàn)期間,軍事策略上未能同心協(xié)力、合作到底,是一大遺憾。父親曾感嘆過:“總統(tǒng)是重用我的,可惜我有些話他沒有聽?!彼傅?,大概是他對四平街之役、徐蚌會戰(zhàn)的一些獻策吧。
楚漢相爭,大將韓信替漢高祖劉邦打下天下,功高震主,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為呂后、蕭何設計殘害于長樂宮?!妒酚?淮陰侯列傳》記載高祖“見信死,且喜且憐之”,這是太史公司馬遷對人性了解最深刻的一筆。君臣一體,自古所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