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子孫在邊疆
戰(zhàn)國時處于華夏邊緣的秦、楚、吳、越諸國,其民被中原華夏視為蠻夷,但他們的統(tǒng)治家族可能當時已自稱是黃帝之裔了。許多華夏文獻稱,吳國王室為周太伯之后,越王家族為大禹的后代,楚國與秦國王室則是帝顓頊的后代。但這些家族的歷史記憶中常出現(xiàn)弟兄祖先,如《史記》記載,楚國先世昆吾、彭祖等部族之祖為兄弟,秦遠祖鳥俗氏、費氏兩部族祖先為兄弟。
《史記》稱吳、秦、楚等國“黃帝子孫”的后代有些在中原,有些居住在蠻夷之中。這就為后世華夏在邊遠異族中找尋“黃帝子孫”埋下了伏筆。漢代有些華夏人認為匈奴是大禹的后代,所以是黃帝子孫。魏晉南北朝時有些人認為鮮卑慕容家族,以及統(tǒng)一北方建立北魏之鮮卑拓跋氏,都是黃帝子孫。漢代到魏晉南北朝時,這一類歷史書寫常循著一個模式:一個失意的或受挫折的英雄奔于他鄉(xiāng),在那兒他受人信服崇拜,因而成為當?shù)氐耐?。如東北方,一個商朝的王子箕子奔于朝鮮;東南方,一個周王朝的王子太伯奔于句吳;西南方,一個楚國的將軍莊蹻奔于滇;西北方,一個秦國逃奴無弋爰劍奔于西羌。根據(jù)歷史記載,他們及其后裔由此世代在這些地方為王。這四個英雄,根據(jù)歷史記載,前三個(箕子、太伯、莊蹻)都是黃帝子孫,那秦國逃奴無弋爰劍則是炎帝子孫。
難道歷史事實都是如此循著一定的模式發(fā)生?路途遙遠,語言不通,這些英雄如何到那兒去說服土著,讓自己成為本地的統(tǒng)治君王?我對這四則歷史記憶有另一種解釋:這些歷史記載中的商、周、秦、楚,以及王子、將軍、逃奴都是“密碼”,隱藏著當時華夏對這些四方邊緣人群不同的情感與意圖—他們認為朝鮮人與吳人應(yīng)是尊貴的華夏子孫之后,滇人也是華夏子孫但地位稍遜,西羌為炎帝之后,勉強算是華夏子孫。
中古時的炎黃子孫
炎帝,那個被視為敗于黃帝之手的古帝王,后來并未自華夏歷史記憶中退出。魏晉南北朝時,只有少數(shù)華夏家族自稱是炎帝后裔。畢竟在華夏歷史記憶中炎帝是戰(zhàn)敗的古帝王,所以大家還是喜歡自稱黃帝子孫。
魏晉到隋唐,由于北族貴冑大量移入中原,進入朝廷與地方門閥社會中。就在這時,出現(xiàn)了一些出身北方草原部族的炎帝子孫。譬如,曾在華北建立北周的鮮卑宇文氏,中國史書對其祖先來源有個說法:炎帝被黃帝滅了后,他的子孫逃到北方去,有一支后來便發(fā)展成鮮卑宇文氏。唐朝一個代郡鮮卑貴族宇文琬,他的墓志也稱這宇文家族是炎帝之裔?!缎绿茣酚涊d,唐代女皇武則天曾問臣下道:有學(xué)問的人談起各氏族由來,都說是炎帝、黃帝后裔,難道上古沒有一般老百姓嗎?這真是個好問題。由此可見,這時自稱炎帝子孫的家族已相當多。后來在華北建立大遼的契丹貴族耶律氏,根據(jù)《遼史》的說法,也是炎帝之后。《遼史》中還有一段話,大意是說,炎帝、黃帝的子孫很多,四方君長大多是他們的子孫,因此建立中原王朝的帝王其實都同出于這根源。《遼史》編于元代,主編是蒙古史家脫脫,這可說是史家以“炎黃子孫”來將遼、元政權(quán)正統(tǒng)化。
無論如何,經(jīng)歷魏晉南北朝及隋唐,許多入于中原的北族為“中土之人”注入新血,華夏(此時或應(yīng)稱中國人)由“黃帝之裔”成為“炎黃子孫”多少反映了這種變化。